罪雖大。
正願正因猶不具足。
未鑿一渠豈通願海。
未殖勝種何期花果問。
彌陀十念來迎之願。
未論發心有無。
若不發菩提心不得生者。
先須勸發心。
何直誓來迎。
十念因外雖無别事。
以佛願力必垂引接。
設以十念可為發心。
發心已假設。
不用發心。
發心何為。
豈于弘誓辄加餘緣耶答。
佛界甚深。
辄難推知。
今于自行才緻思慮。
造惡凡夫本暗因果。
最後臨終始聞善知識之語者。
于彌陀如來不可思議威神功德忽生決定信。
若具十念必生淨土。
必成佛道。
于如此一一所說總無疑惑。
随語信故。
即發菩提心已須臾願力真實最重。
佛力早通。
都鄙士女當代道俗有宿善故值遇此法。
自少年來任運随順。
不利根故不及疑惑。
無實智故不能印可。
隻以土風整信行耳。
何日為發趣之日。
何心為菩提之心。
設雖晦迹于山林遁名于朝市。
隻于世事評定是非。
先去纏繞。
才企初門所修行。
事多又從舊。
本無邪見。
今無正念。
如此之人臨終自唱佛号數過十返。
定過三界可生淨土耶否。
不知他人。
于己難信。
如愚度者多生人天。
宿習力故重值善緣。
漸發勝心。
二三生等果遂宿願。
是猶勝事。
人不可不悅。
而看平生願。
兼知如此。
昔是猶預。
然是長時。
所行雖不改易。
已其外必須祈請道心。
或又專先求發心。
親近善友。
問知其相。
歸依三寶。
乞求其願。
若靈驗寺若權化神祇至誠啟志。
責理勵力。
一切願中此願無謬。
已今心中此心可勝。
暫時無驗勿敢退屈。
一旦有感不以為足。
忽有夢想等。
是勵後心。
不已成就。
或又魔界方便起慢。
知已可彌勇猛。
已知我心中故。
設為魔界方便。
以之可知我願。
又有實魔多見勝事欲障礙故。
設若冥朦無勝利者。
彌勵其心可緻祈請。
我心猶不起。
佛界何不助。
又此事猶無果。
何況以已前所作可生淨土耶。
以不得可默止者。
自本可不祈。
不同世間官福所求。
彼業力決定多難轉故。
世俗所求佛未必助故。
有罪福果龍天惡之故。
于無上菩提心者最上功德無邊福利。
一念之中必為一切衆生共歸依處。
我若發心。
屬我無量無邊衆生得脫将近。
善種漸動。
國土中若有菩薩者。
一切龍天悉蒙其益。
國土人民資益無量。
設我一人雖可得脫永離生死。
佛天必助。
況展轉巨益無窮無量耶。
若不與此事可疑三寶。
一生所作空無果利。
後日所作疑惑可懈。
設有宿惡餘殘不堪發心者。
三寶早示之。
今世不忏悔。
後生又可障。
或有殊勝功勳之可為我要者必教之。
此時不聞又期何時。
衣服資具随堪淨潔。
惡緣障礙勵力遠離。
于日于月窺閑寂時。
向尊像或舍利或大乘經典秘密神咒等。
手執香爐不飾事。
不調詞。
殷勤啟三寶諸天。
其思若染肝徹身。
或流淚或毛豎。
必定有勝利。
設本性容預之人心無猛利之願。
于前時淫欲境界若瞋恚等事。
校量其分。
心中祈念不劣世事。
于己為足。
若又勝妄境可知宿習淳熟之身也。
設一日二日其行微劣。
漸欠必升進。
後後定猛利。
若官學無假。
公私怠堕難企别行。
或寝卧床上或男女會設不備威儀。
不淨手口。
隻以實心常祈佛神。
漸離妄緣必發道心。
多聞其人末代未空。
何況求名利望欲境。
未必嫌時。
未必顧障。
發心祈願何顧障礙問。
般若經是第二時偏空教。
不了非究竟說。
諸佛菩薩何故必依此教生答。
莊嚴論雲。
大乘無異。
體是一故。
淨影雲。
諸大乘經淺深無異。
唯識章列唯識異名。
般若經中名簡擇性名為般若波羅蜜多。
龍樹雲。
般若是一法。
佛說種種名。
随諸衆生力為之立異字。
方知諸大乘經體是一法。
義無淺深。
而于三性門隐有說空。
對不定*姓随詞堕邊。
故為不了。
是一門也。
若于六度般若為究竟。
萬行皆是六度所攝故。
般若萬善導首。
經中具說法喻二門。
廣百論雲。
真理非空空為門者。
真理非有應有為門。
随機說門有亦無過。
然非門義須在于空。
有有有等皆順執心。
空空空等皆違妄執。
故有智者聞說空言應離一切有無等執。
章雲。
說要觀空方證真者。
謂要觀彼遍計所執。
空為門故入于真性。
所謂遣虛存實唯識觀也。
故世親建立唯識廣說三性。
非唯會違。
唯識必依三性道理。
三性必依無性悟入故問。
大部廣博何為最要答。
第九第十之兩會中略取肝心。
第九能斷金剛分遣軌究竟。
第十般若理趣分顯理最勝也。
名總會諸門顯理趣集修行諸門。
故行此法必具六度。
後六會則為理趣法門說故。
又般若心經。
文縮一紙。
旨包大部。
觀自在度度授與玄奘三藏。
自告雲。
我持三世諸佛心要法門。
汝若受持。
依其威力方傳大法。
心要名在彼經。
三藏誦持去西途難。
鬼神發聲恐經不近。
中宗流轉隻此經力。
故三藏臨終唱雲。
色蘊不可得。
受蘊不可得。
想蘊不可得。
行蘊不可得。
識蘊不可得。
複無餘言。
慈恩大師手書金字般若心經。
自登五台山。
詣文殊之所。
文殊現身示宿世因。
方知高祖深歸般若心經及文殊師利。
末學可從矣。
何以諸大聖中以彌勒文殊為我本尊者。
文殊是釋尊九代高祖。
彌勒亦一生補處。
受菩薩戒此二聖為阿阇梨及教授師。
結集大乘二聖恩德。
諸教之中般若唯識為我持誦。
般若是修多羅藏。
一切諸經自此經出。
含藏無量功德。
誦持一句福滿虛空。
智斷之源是為究竟。
唯識是阿毗達磨。
決擇性相教誡學徒。
即是般若波羅蜜。
唯識教所不如也。
天親三十頌。
千部論中最後造之。
論主自命門人常令誦開之。
三十頌中有漏唯識是諸識轉變句以為指歸。
證入最極此即無漏界一偈。
此偈中亦取法之一字。
大覺世尊無量無邊劫修習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
蓋此三點圓滿最極法也。
初發心時求住唯識豈非此法耶。
大經在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等亦複如是四句。
四句中空一字也。
菩薩覺母如來正體也。
蓋在空一理。
結要者。
依覺母力發菩提心。
依菩提心成就念佛。
依念佛力成唯識觀。
依唯識觀制伏一心。
依制伏一心成就三學。
依成就三學具足二利。
具足二利證得菩提。
證得菩提演說聖教。
因圓果滿蓋在此矣
心要鈔(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