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之不信少智豈覺道心答。
諸法功力不可思議。
世間事相。
妄業因果。
猶以奇特。
況于三寶法性妙德福智威神。
且取淺事相以曉其心。
世間醉酒谷米之精。
人若飲之周遍五體。
身赩眼濁。
剩改心想。
眼目眩轉山川如回。
喜怒改性忽成狂亂。
鬥诤忿怒暴聲猛心。
違背恩義多成逆害。
杯酒毒力其甚如此。
況于大乘法藥秘密辭句。
妄想實性本是妙法。
法中無妄如明中闇本來空寂。
豈有障礙。
種種功力不可具述。
又鬼神亡靈來托人身。
惡報之力必成苦惱。
病人之心多異本心。
知外記後。
語密示幽。
如鬼波羅門者。
依鬼着身無礙辯說多時相續。
鬼靈之力改性如此。
況于三世諸佛十地菩薩威神加被耶。
何足成奇問。
總相道理不今所論。
般若經中有此事耶答。
善現尊者居聲聞位。
為諸大菩薩演說般若。
自曰。
如來加被非自辯才問。
暫時設有加被之力發菩提心。
後複本心有何利益。
猶如醉覺鬼去心性複本答。
若發殊勝不思議心。
不遮複本無。
然其一念所作真實不失。
若依佛法之力。
漸次改性後不移動。
如上藥力永愈重病問。
諸聖諸教皆有此力。
何獨歸依般若文殊耶答。
三寶功德實雖平等。
教依所說。
聖住本願。
功能利益各有所望。
既超餘類獨稱佛母。
名豈空符。
是無由耶問。
佛法聖僧威力可爾。
若于諸天龍神等亦有此德答。
諸天善神皆有戒定慧解薰修之力。
何無其德。
實類猶爾。
況大權耶。
大般若雲。
三千世界及十方諸天具大威德。
龍夜叉等觐禮讀誦所書寫般若。
合掌右繞。
歡喜護念。
所在之所有妙光明。
或聞其所異香芳馥若天音樂。
當知爾時諸天等來。
邪神惡鬼驚怖退散無敢住者。
由此因緣。
是善男子善女人等心便廣大。
起淨勝解。
所修善業倍複增長。
諸有所為皆無障礙。
決定常得身心無倦身樂心樂。
系想般若唯得善夢。
謂見如來身真金色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放大光明普照一切。
聲聞菩薩前後圍繞。
身處衆中聞佛為說布施乃至般若。
又于夢中見菩提樹。
乃至若睡若覺身心安樂。
諸天神等益其精氣。
令彼自覺身體安樂。
由是因緣不多貪染飲食醫藥。
其心輕微如瑜伽師入勝妙定。
又雲。
一切如來應正等覺。
聲聞菩薩。
天龍夜叉人非人等。
具大神力勝威德者。
慈悲護念以妙精氣冥入身心。
令其志勇體充盛故(雲雲)既雲冥入身心令其志勇。
豈非加被。
又說心便廣大起淨勝解。
是大菩提心問。
加被何義答。
大聖日光住心水上。
名之為加問。
行業功力在回向等。
何必求道心耶。
答。
現見當時。
行法者多。
或無功速成。
或有勞不感。
乃至臨終其相不同。
可知後生亦複如是。
世人于此往往雲。
或不依行依心善惡。
或不依心依罪有無。
或雲魔障有無。
或雲實行多少。
或雲時節久近。
或雲内外差别。
或雲宿善有無或雲本尊勝劣。
或雲修學不同。
或雲念佛行相。
或雲名聞淺深。
或雲執心有無。
如是于事判相無量。
此皆不背此皆無用。
出離綱紀先依道心。
低頭舉手童子之戲。
發心所作必歸佛道。
三藏文義無遮大會未發趣所作不菩提正因。
隻可遠因。
功小德大不如發心。
發心者謂如實發起無上大菩提。
發趣不同。
或先世既趣。
或今世始趣。
或一念實趣。
或長時中容。
如此相貌凡心不辨。
以何為已發心。
以何為未發趣。
以言不論。
隻佛界知。
諸天尚難量。
所以菩薩所行天帝釋等亦有試量。
實類天神不能祥知。
故凡夫類自不知我發心成否問。
自不知以何為限。
欣求亦無用。
欣而所得不必真實故答。
若求實道心者。
願既是實。
願力實故。
依其熏習力所得多可實心。
若任己性自然發心其心似善。
虛實難知。
責心祈願心何不起。
彼欲入睡眠。
宵有要期曉更。
其時我心必覺睡眠。
依願力故自無心睡眠。
況恒時勵心願發趣心耶。
何況祈請三寶與我真實道心。
先世若已發者今生還增長。
設今發已畢自不了之者。
佛可告我以此分心決定可得上生知足。
凡心有多重。
于三十六恒沙諸佛所皆新發心。
一世中所發不可雲足。
又不可雲不足。
今且于順次生見佛聞法之分量。
得之暫為足。
若不定若全不能。
至誠可欣求其心。
與此願者不如佛菩薩大乘諸經神咒等力。
故殷勤可緻祈請。
若感夢想。
若有現證我心與昔異。
則随喜彌可欣問。
佛界深遠。
設求發心。
願力不勝。
心念不真。
敢不可發得。
若于此事佛力可通。
直祈往生等亦可足。
佛本願故。
應末代故。
長時望故。
所行積故。
何不成熟若欣發心。
先求自心後重可欣果。
展轉有煩。
直求往生所願可足答。
因近果遠超近至遠多難成就。
自近至遠自淺及深其事易成。
亦欣發心成否今生可知。
往生最後始知成否。
以前不得。
重彌可祈願。
若信佛語不量自力。
決定順次往生。
或後馳走其事不成。
空移他生。
豈不痛耶。
佛界感應何願雖同。
凡心發趣何無難易。
因若難得果豈超進。
又多進無煩。
所以者何。
已發心人以暫時願須臾之行必可往生。
十念心力超餘廣大故。
發心成就設可難得。
發起後願臨終易成。
何況為上生因求真實心。
皆是上生因緣。
何唐捐耶。
況若有人思我深歸彌陀彌勒佛力不空必得來迎。
住此決定意樂能行念佛等之人。
多是已發菩提心也。
于佛不可思議功德已深信故。
若猶預之輩不改疑心。
不起實願。
徒守佛力空送一期。
恐多不成。
如是緩慢人若暫時祈念。
先求道心。
多皆發得。
始起勇猛生決定信。
豈不最要耶。
何況往生業因随機不同探得其甘露多是冥加被力。
而末代多佛雲彌陀彌勒。
經雲法華般若。
行雲念佛轉經。
生雲安養知足。
十之八九雖可相應。
餘不必知。
或又大分修念佛等而可加餘事。
彼道珍禅師設溫室浴僧之比書般若等也。
如是衆多。
且仰冥告。
凡發心之德猶如大地。
萬善萬行皆依此生。
未發實心先起大行。
如無足向大山。
似穢器盛清水。
總不可得。
先求真金畢。
後為環為簪随心自在。
以發心善成就諸願亦複如是。
已發心人設習犯世事。
徒快樂欲塵。
大善在身多感勝果。
未實發趣。
于三乘中既非現機。
才感世福不及出離。
佛設欲救因緣微薄。
念佛等善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