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心要钞

首頁
    上欲退時。

    心生大苦惱。

    地獄衆苦毒十六不及一。

    三界無安猶如火宅。

    衆苦充滿甚可怖畏。

    常有生老病死憂患。

    如是等火熾燃不息。

    嗚呼三界六道皆是牢獄。

    一切方所無不苦域。

    有頂無間皆是分段。

    一切受報無不苦果。

    若善若惡皆是颠倒。

    一切妄心無不苦因。

    衣食田宅皆是鐵丸。

    一切資生無不苦具。

    無始無終皆是長夜。

    一切三世無不苦時。

    順緣逆緣皆是枷鎖。

    一切怨親無不苦縛。

    見聞覺知皆是我法。

    一切境界無不苦緣。

    衆生蠢蠢皆是幻居。

    一切人物無不苦形。

    悠悠三有皆是漂溺。

    一切流轉無不苦海。

    一一相狀不可具論。

    問。

    世間苦果滿目滿耳。

    生死無常朝聞暮聞。

    三途苦報見教已久。

    若可厭者昔早可厭。

    知而不驚。

    拙自不知。

    雖無常見未了無常。

    雖知苦相亦還求樂。

    朦朦迷心自生至死。

    以何方便可深生覺悟答。

    厭離生死甚易甚難。

    愚人遇苦更求餘樂。

    譬如役牛懸轭欲破此車。

    聖厭有頂過無間苦。

    如眼中塵雖微生苦。

    欣厭在心不依事相。

    須于一事恒時思惟。

    不得曆觀。

    數數熏習遂必可了知。

    今以一事且試我心。

    我若暫時往冥途。

    就閻魔王乞心所願。

    依王加被到一地獄。

    冥官更開門具見苦相。

    或燒或煮。

    或斫或截。

    若刺若懸。

    若磨若搗。

    最極猛利衆多重苦無量無邊。

    暫時無息時。

    我見此事忽生悲心。

    先亡恩愛設堕其中。

    具受其苦。

    三熱地上。

    洞燃焰中。

    宛轉呼叫聲滿鐵城。

    忽見我畢。

    悲喜語我。

    吾昔愚盲不辨善惡。

    習行世事造無量惡。

    因果堅猛受大劇苦。

    阿防羅利常來責我。

    諸佛大悲皆既舍我。

    八萬億千種種苦惱。

    楚毒毒至切。

    不可具言。

    受此苦後。

    時分甚近。

    厭苦深故如經千劫。

    況亦未來無量時分。

    何日方脫此身心苦。

    令我自在受人天樂。

    我昔造罪多為汝等。

    我今受苦汝何不救。

    世人猶可恨。

    況于沙門耶。

    皮骨焦盡不見其形。

    言語仿佛有似昔聲。

    告畢須臾入火聚中。

    于時目昏魂消。

    叩頭割腦。

    悲感燃然無力于助。

    我設遇此事。

    可堪忍耶否。

    深重大悲此時盍生(震旦我國粗有此事。

    常推我身可生悲哀)莊嚴論雲。

    菩薩念衆生愛之徹骨髓。

    恒時欲利樂猶如一子。

    故心地觀經雲。

    世人為子造諸罪。

    堕在三途長受苦。

    男女非聖無神通。

    不見輪回難可報 二引教者。

    論雲。

    願有二種。

    謂求菩提願。

    利樂他願。

    又有四弘願。

    衆生無邊誓願度。

    煩惱無邊誓願斷。

    法門無盡誓願知。

    無上菩提誓願證。

    初句利他。

    第四句自利。

    第二盡二利障。

    第三句求二利道。

    常行此二名為菩提薩埵。

    幽贊雲。

    菩提覺義。

    智所求果。

    薩埵有情義。

    非所度生。

    依弘誓語故名菩提。

    方知菩薩隻是二利 第三解疑者。

    問。

    智增悲增二類菩薩智悲各增。

    若非智二德不及增類耶。

    若爾智增者慈悲既劣。

    豈以劣德能成大果。

    悲增者智劣。

    豈以劣智能救衆生。

    若無差别何立增名答。

    地前淺位随願增減。

    勝位已去乃至地上實可平等。

    最勝疏雲。

    于地上超劫以二釋解地地力齊。

    一雲。

    若據作意即功力齊。

    不同地前設作意時力用不等。

    二雲。

    悲增智增怖不怖類地地各齊。

    然說超者。

    以智望悲增者說超(雲雲)初解如前。

    若依後義。

    智悲二類似有勝劣。

    然此義意行實不同。

    智增精進。

    悲增久留。

    超劫事依此得有。

    為衆生故進位雖遲。

    若登其地實德是同。

    今分二類是意樂異。

    智增終行大悲。

    由此因故還進菩提。

    釋迦如來舍身慈悲超劫早成。

    即此義也。

    若悲增類雖成大智回智利生。

    文殊師利常以智慧勸發衆生。

    依悲行智。

    闡提大志。

    所以彌勒觀音慈悲互齊。

    普賢文殊理智共滿。

    本願不同利事有别。

    等覺極位豈有勝劣耶問。

    何故示二利耶答。

    末世修行多阙大悲。

    見他異自猶不及二乘。

    淨土菩薩偏求自樂。

    适思恩親專不平等。

    或言。

    自先至不退後能救他。

    此亦不遮。

    然依意樂哀他實深。

    為他進自實可大悲。

    依此願故。

    得生淨土。

    若未住悲者先勵自行。

    二利共失自亦不進。

    恒時練磨常好慈悲。

    平等弘誓必依直理。

    無緣大悲出于法性。

    無智生悲無有是處。

    須學佛教能勵自心 第三三學門 一示相者。

    學者習學仿學。

    三者戒定慧。

    正道之通衢苦海之要津也。

    三世諸佛常恒軌則。

    無數大劫不習不成。

    是名三學。

    戒以受學菩薩戒時三業為性。

    業者造作。

    體是思數。

    動身發語作動意故。

    說思為業。

    此亦有二。

    一者表業。

    現行思業。

    表示他故。

    二者無表。

    然依思願善惡分限。

    或依發勝身語善惡思種增長之位假立無表。

    此中有别解脫及道共定三種戒。

    别脫亦有七衆等受。

    通三乘人亦有共不共三聚淨戒。

    一者攝律儀。

    二攝善法。

    三饒益有情。

    攝律儀是别解脫也。

    此有十重禁四十八輕等(說重禁數諸教不同也。

    或前四或後四。

    或說八或說六)定以别境中三摩地為體。

    于所觀境令心專注不散為性。

    智依為業。

    等持雖通定散二位及三界中。

    修而所成。

    定而非散。

    二界非欲。

    遠離惛沉掉舉二障寂靜為相。

    近分根本四禅四定及有無量三摩地門對治堪能引發作業。

    具如諸論。

    慧謂于所觀境簡擇為性。

    斷疑為業。

    謂觀得失俱非境中。

    由慧推求。

    得決定故。

    加持根本後得三種無分别慧。

    及生空法空俱空三種。

    又說三種。

    一聞所成慧。

    謂聞法界等流法已。

    依名句文觀教義故。

    二思所成慧。

    能深籌度先理後文。

    三修所成慧。

    于文義中能證能顯。

    前二散位。

    後必定位。

    此三自性所依因緣所緣行業如諸教說。

    慧學所緣通一切法。

    一切法者。

    一有。

    二無。

    或有二種。

    一有為。

    二無為。

    或為三性。

    一遍計所執。

    二依他起性。

    三圓成實性。

    論雲。

    周遍計度故名遍計(乃至)謂所妄執蘊處界等若法若我自性差别。

    依他衆緣所生心心所體及相見分有漏無漏皆依他起。

    依他衆緣而得起故。

    圓成二空所顯圓滿成就諸法實性。

    名圓成實(以喻可知)圓成如鏡。

    體是真實。

    凝然常住。

    依他如影。

    圓成為所依。

    依他衆緣暫時顯現。

    不即衆緣不離衆緣。

    非有似有。

    虛假相故。

    所執如影上愚人所知。

    于虛假境迷執實有。

    轉似實解。

    體實都無。

    衆相宛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