似有體用。
嬰兒雞猿等愚癡類。
向鏡之時。
見自影像謂實有情。
或戲或鬥不知其空。
世間智人知影是鏡不離鏡性别有實相。
既知影假已。
影上實人等相皆亦都無。
一鏡上義不即不離。
迷時迷三。
悟時悟三。
非一向空。
非一向有。
中邊論雲。
虛妄分别有。
于此二都無。
此中唯有空。
于彼亦有此。
故說一切法非空非不空。
有無及有故。
是即契中道。
又論雲。
此三為異為不異耶。
應說俱非。
無别體故。
妄執緣起真義别故。
若于人馬舍宅等類種種衆緣執取為實時。
别說人馬舍宅等名義。
彼此别體不能和融。
若有智人或總說影萬法一心義。
或總說鏡是諸法真相。
自鏡見之能了餘二。
非不見真如而能了諸行皆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者此義也。
或以鏡體為真如。
以鏡中光喻依他起。
以光上影喻遍計所執。
光之映外質說名影像。
影像實是都無故。
或以鏡體為依他心自體。
以光為見分。
以影為相分。
以實有相為計所執。
鏡上亦說影像不生不滅等空義。
是二空诠門。
能顯鏡實性(此諸義如下觀心門。
)
第二引教者。
三學功能教說無邊。
且菩薩戒者。
梵網經雲。
我今盧舍那方坐蓮華台。
周匝千華上複現千釋迦。
一華百億國。
一國一釋迦。
各坐菩提樹一時成正覺。
如是千百億盧舍那本身。
千百億釋迦各接微塵衆。
俱來至我所聽我誦佛戒。
甘露門則開。
是時千百億還至本道場。
各坐菩提樹。
誦我本師戒十重四十八。
戒如明日月。
亦如璎珞珠。
微塵菩薩衆由是成正覺。
是盧舍那誦。
我亦如是誦。
汝新學菩薩頂戴受持戒(乃至)衆生受佛戒即入諸佛位。
位同大覺已。
真是諸佛子(已上)報化二身實雖同體。
顯戒德重三佛傳誦。
非随時說三際常軌。
故雲我誦。
世尊猶誦。
況于弟子。
樹下成覺初結菩薩波羅提木叉(此雲别解脫)孝順父母師僧三寶。
孝順至道之法。
孝名為戒。
亦名制止。
若受菩薩戒不誦此戒者。
非是菩薩。
非佛種子。
華嚴經雲。
戒是無上菩提本。
應當具足持淨戒。
又雲。
若不持戒尚不能受野幹身。
況于人天報耶。
次定學者有四。
一大乘光明定。
謂此能發照了大第理教行果智光明故。
二集福王定。
謂此自在集無邊福如王勢力無等雙故。
三賢守定。
謂此能守世出世間賢善法故。
四健行定。
謂佛菩薩大健有情之所行故。
一切無漏皆定為依。
散心智慧如風中燈。
依定起慧。
斷惑證理。
普門塵數諸三昧名義功德不可具記。
無量劫中聞名既難。
況能修證。
所謂于一切法無所取着三摩地。
寶印三摩地。
師子遊戲三摩地。
金剛喻三摩地。
無忘失。
三輪清淨。
無量光。
降伏四魔。
妙樂。
棄舍塵愛。
集一切功德。
無邊辯。
決判諸法。
達諸有底。
遠離趣向不退轉神通。
無盡行相。
斷憎愛。
離違順。
滿月淨光。
能救一切世間。
大智慧炬。
無染着如虛空三摩地等。
如是三昧名字。
微妙利益可知。
慧學者。
謂般若波羅蜜也。
經雲。
諸菩薩摩诃薩應以無住而為方便安住般若波羅蜜多。
所住能住不可得故。
若菩薩欲善安立盡虛空界法界世界一切有情皆令安住布施淨戒乃至般若。
應學般若。
欲得發起一念善心所獲功德乃至安坐妙菩提座證得無上正等菩提亦不窮盡。
應學般若。
欲得世世常見諸佛恒聞正法得佛覺悟蒙佛憶念教誡教授。
欲以種種勝善根力。
随意能引上妙供具供養恭敬一切如來。
應學般若。
理趣分雲。
假使殺害三界所攝一切有情。
而不由此堕于地獄傍生鬼界。
以能調伏一切煩惱及随煩惱惡業等故。
又雲。
諸惡業障皆得消除。
諸勝喜樂常現在前。
大樂金剛不空神咒現身必得究竟成滿。
要多佛所殖衆善根。
久發大願。
乃能于此甚深理趣最勝法門。
下至聽聞一句一字。
況能具足讀誦受持。
若諸有情供養恭敬尊重贊歎八十殑伽沙等俱胝那庾多佛。
乃能具足聞此般若。
有置此經在身或手。
諸天人等皆應禮敬。
若有情類受持此經。
多俱胝劫得宿住智。
常勤精進修諸善法。
惡魔外道不能稽留。
四大天王及餘天衆常随擁衛。
諸佛菩薩常共護持。
令一切時善增惡減。
于諸佛土随願往生。
乃至菩提不堕惡趣。
又法華一乘諸佛智慧。
修行菩薩無邊功德。
具如經文
第三解疑者。
問。
菩薩之戒。
雲何受持。
雲何犯失答。
太賢師立三門。
先受得門者。
六道衆生但解師語。
要須先發大菩提心。
謂誓定取無上菩提窮未來際利樂有情。
發此心已有二種受。
一者一分受。
随其受者意樂所堪。
或受一戒或多。
皆得名為菩薩。
不同聲聞必總受持。
謂凡必無現身成佛。
要經無數大劫修故。
随其位力漸漸修滿。
如成山海塵渧為初。
既大菩提無德不攝。
欲成彼聚何善非因。
唯受一戒猶勝二乘一切功德。
菩薩一戒為度一切。
無一衆生不荷恩故。
二者全分受。
謂三聚戒。
攝律儀者斷一切惡。
從初發心斷殺生等。
三賢十聖各十斷行障。
乃至佛舍生死法故。
攝善戒者修一切善。
三賢十聖各十勝行。
乃至佛證二轉依故。
饒益有情戒者度一切衆生。
從初發心随分教化。
窮未來際度一切故。
非諸凡夫即能一切三聚頓誓。
漸修滿故。
于諸行願最無上故。
随所生處必其中王。
然無畢竟堪為其果。
唯除無上正等菩提”護持門者。
略有十門。
一随心門。
随其宿習心樂住故。
猶如世間随其本色雖一蘊水綠碧等異。
故先固一漸具餘行。
如本業雲。
若受一戒名一分菩薩。
乃至名具分菩薩故。
然佛所制應漸遍學。
由此第二有遍學門。
随性·隐密·順勝·意樂·怖畏·成勝·護障·究竟。
具如彼疏。
犯失者。
謂菩薩戒無無餘犯。
如有一分受。
有一分持故。
不同聲聞犯一重時便破一切失比丘性。
如本業經一切菩薩凡聖戒盡心為體。
是故心盡戒亦盡。
心無盡故戒亦無盡。
心謂期心。
由此轉生。
戒亦恒随運運增長。
乃至成佛。
猶如河水日夜不停運運遷流自到大海。
唯除故舍大菩提心。
然犯重戒略有二種。
一破。
二污。
若以上品煩惱纏犯。
随所犯支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