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心之義非種積集。
然心之義第八獨勝。
楞伽雲。
藏識說名心。
思量性名意。
能了諸境相。
是說名為識。
攝百法為五法。
歸五法為八識。
總八識為一心。
八識自性不可言定一。
行相所依緣相應異故。
起滅異故。
薰習異故。
亦非定異。
經說八識如水波等無差别故定異。
應非因果性故。
如幻事等。
無定性故若依勝義八識不異。
設依世俗以末從本。
總說一心。
或又本末雖異。
心名等故總為一心。
諸教施設随應可知。
若欲了知有為根本流轉所依可觀賴耶。
若欲了知妄執根本有漏過失可觀末那。
若欲了知分别相狀三性差别方觀第六。
第六意識行相無邊。
有十五種不共業。
随應知之
二引教者。
遺教雲。
是故汝等當好制心。
心之可畏甚于毒蛇。
惡獸怨賊大火越逸未足喻也。
縱此心者喪人善事。
制之一處無事不辦。
是故比丘當勤精進折伏汝心(文)此經正說戒律之相。
密守根門制心放逸。
一心折伏三業無犯。
然實依戒引定。
依定滿慧。
制心之相。
定慧為本。
心如毒蛇壞法身故。
心如惡獸害慧命故。
心如犯賊奪聖财故。
心如大火燒善根故。
夫人欲别言好。
鳥欲去音和。
大師最後之教。
遣弟誰不守。
雙林之昔。
若我親聞。
一言之下定證無生。
悠悠末法。
鳴呼悲哉。
才見遺教不能奉行
三解疑者問。
身語放逸心亦不調。
水随器漏。
樹依枝動。
直制一心何時住靜。
是以二乘戒行偏守身語早證苦際。
八支禅定先調威儀漸引等持。
初心行者甯舍易立難耶答。
心境相助。
内外不離。
通論之者制外為宜。
而毒樹截根枝葉早枯。
獅子近人礫石永止。
本末之功何敢為等。
況菩薩三業修心為本。
不同聲聞狹劣自調。
仙人意憤害物是深。
練若假名招訛尤多。
不如能制一心漸卻萬緣
第五觀心門
初示相者。
觀者觀照。
以智為體。
章雲。
能觀唯識以别境慧而為自體。
心是所觀。
即一切法。
略有五重。
從粗至細展轉相推。
遣虛舍濫粗顯前門。
今且有為之識觀本末義。
真如之心用遣相門。
事理指歸以之可足。
章雲。
三攝末歸本識。
心内所取境界顯然。
内能取心作用亦爾。
此見相分俱依識有。
離識自體本末法必無故。
三十頌言(乃至)解深密說。
諸識所緣唯所現(雲雲)又雲。
五遣相證性識。
識言所表具有理事。
事為相用。
遣而不取。
理為性體。
應求作證(乃至)證見彼分時。
知如蛇智亂(已上)心法微細。
可用譬喻。
譬者譬況。
喻是曉喻。
佛化劣根依譬喻故。
深密經雲。
如依善瑩清淨鏡面以質為緣還見本質。
而謂我今見于影像。
及謂離質别有所行影像顯現。
此中無有少法能見少法。
然即此心如是生時即有如是影像顯現(雲雲)無著教授頌雲。
菩薩于定位。
觀影唯是心。
護法雲。
非如手等親執外物日等舒光親照外境。
但如鏡等似外境現。
故契經言(已上)又如來圓鏡智能現能生身土智影。
故知圓鏡譬心尤近。
一本末相依門。
鏡體為本。
光影為末。
依鏡光影生。
心心所法自體為本。
相見為末。
本末相依亦複如是。
二體用轉變門。
鏡體轉似光用。
光用轉似影像。
光影二用一鏡所現。
心體生時轉似能取。
能取亦轉似所取相。
相見二用一體所變。
本頌雲。
是諸識轉變分别所分别。
釋雲。
是諸識者謂前所說三能變識及彼心所。
見相二分立轉變名。
所變見分說名分别。
能取相故。
所變相分名所分别。
見所取故。
故無性雲。
即一體上有二影生。
三不一不異門。
一鏡之體光影二用三義不即。
所依能照所照異故三義亦不異。
鏡能照邊名為光。
光映質假說影故。
三相展轉互無定異。
心中三分亦爾。
所量能量量果各别。
相是非緣慮不定即緣慮心。
見是外緣不定即内證體。
而見分即是體上緣用。
相分亦是見分行解相貌。
可知三用一體不一不異。
四非有似有門。
影非離鏡有。
如上義。
而于鏡上現有影像。
相狀宛然。
不說為無。
嬰兒見之欲取手中。
心影像非有似有亦爾。
非有者遮實有。
似有者談假有。
或似妄情實有之想。
故說似有。
五非外似外門。
六非實似實門。
準次前門。
而嬰兒見影為實人。
與影共戲自作嬉戲。
影亦嬉戲。
雞鳥見影為實鳥互相鬥诤。
自争之時謂他又争。
心用亦爾。
于自所變境執為實。
或為外故。
或愛或憎。
有智之人見鏡中影。
知似外質而非實質還在鏡中無别外質。
了于鏡影總不愛憎。
悟證唯識一切境界總非實相。
豈生愛怖耶。
七妄業生起門。
如上可知。
前取境邊。
今說心想。
嬰兒生戲。
雞鳥起忿。
皆是迷亂之想。
生死妄業亦爾。
八非内非外門。
影像于鏡不住外不住内。
亦非兩間。
以何知者。
以鏡近質時其影浮上。
若去質遠鏡時。
影在鏡底。
方知内外俱不可得。
心中境亦爾須彌巨海不住心外。
又心竊所思境不住心中。
若住外者成以他實物為心之所取。
如手等執物。
豈是心法影像耶。
既不在外不在内。
亦可知體變所現假說名*境。
境即是心體。
豈離心别居内外耶。
九非近非遠門。
遠近形相一時現鏡。
鏡中無有遠近。
阿賴耶識一時緣變無邊境亦爾。
依妄薰習境雖似住彼此方所。
實是虛假不可定遠近。
心是無形無實之法也。
豈無形作用實有方所耶。
若依假論非無此相。
鏡中影亦有左右等假相故。
方知皆是令人有此想。
鏡影不可說遠近。
十大小相容門。
小鏡中有大面等相。
鏡如實小。
影如實大。
大小不變。
小能容大。
心法亦爾。
雖無形質。
不托内身之時不說為大。
此心一時變無邊器界。
是小容大也。
亦于影像彼此衆相實非異所。
雖分布中邊影實在中。
以何知者。
一人向鏡面見衆像在别所。
一人在傍見之時其影微小縮在中央。
可知鏡中邊諸光相共映外寫諸影故。
不可言彼影在彼所此影在此所。
實是不定住中。
映邊光故不定住邊。
又映中光故既共所生。
豈有定所。
心中諸境九山八海微塵大器互更不即不離亦爾也。
十一非青非黃門。
鏡面向衆像有種種色。
白色鏡體生實青黃。
可知與外緣合假似青黃。
心中色相非實色亦爾。
心是緣慮法。
無色界之香等變異相。
衆緣和合心上似色非真實相可知亦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