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律儀。
若中下纏唯污不失。
如瑜伽雲。
若諸菩薩毀犯四種他勝處法。
數數現行。
都無慚愧。
深生愛樂。
見是功德。
當知說名上品纏犯。
非諸菩薩暫一現行他勝處法便舍菩薩淨戒律儀。
不同聲聞一犯即舍。
又上纏犯雖失淨戒。
經說即忏亦得重受問。
若受一分者先可受何戒耶答。
既随意樂何得總定。
為我最要。
而可受持。
亦有三戒。
謂快意殺生。
無慈行欲。
毀謗三寶。
三業犯戒依貪瞋癡随應究竟。
此三種戒三毒之中其過尤重。
若守此三漸必具餘。
菩薩慈悲不殺。
苦海斷愛最要。
萬德三寶為本。
設末世機具十不難。
而所護衆多。
凡心忘失自有違犯。
故擇前三問。
前三種戒制意如何答。
第一快意殺生戒。
世間所畏死苦為窮。
損他之中無過奪命。
如智度論雲。
設滿世界寶無有直身命。
是即菩薩濟物為心。
而施極怖便失其性。
如瑜伽雲。
若問菩薩以何為體。
應正答雲大悲為體。
由此最初制斯戒也。
第二無慈行欲戒。
生死牢獄淫為枷鎖。
深縛有情難出離故。
如智論雲。
淫欲雖不惱衆生。
系縛心故立為大罪。
瑜伽論雲。
諸愛之中欲愛為最。
若能治彼餘自然伏。
如制強力劣者自伏。
然此欲法有三種過。
苦而似樂故。
少味多災故。
不淨似淨故。
初者頌曰。
不忍煩惱病。
行淫似樂生。
猶如抓疥病。
于苦樂想生。
如世尊言。
欲如齒骨。
無飽期故。
如草炬故。
憂火恒燒。
如火坑故增長渴愛。
如蟒毒故賢聖遠避。
如夢見故速趣壞滅。
少味多災。
頌曰。
猶如羅刹女。
如怨詐示親。
诳心生惡業。
招苦障涅槃。
此句誠可思惟。
菩薩藏經雲。
習近欲時無惡不造。
受彼果時無苦不受。
愛河欲海漂溺無岸。
死生之波長流莫絕。
一切怨害皆從欲生。
愚人所貪如蛾投火。
五百登空失通而落。
一角仙人被女人捉。
是以律雲。
可畏之甚無過女人。
甯以男根内毒蛇口。
蛇害一肉身。
女害法身故。
又龍樹說。
巧察人意。
女人為智。
不觀餘得失。
但以欲為親。
清風猶可捉。
女心難得定。
終無厭期。
感生無窮。
生死長夜會難之悲。
六趣無已。
不淨似淨。
頌曰。
肉身雖不淨。
似淨诳愚夫。
樂穢而無厭。
似豬樂淤泥。
此身不淨。
累骨所成。
血肉便穢。
薄皮所持。
八萬戶蟲一戶九億。
種種臭穢九孔流漏。
不淨似淨。
謂皮上分白膏。
熱血交所重映。
诳心媚眼種種娆害。
然諸愚夫曾無厭背。
似豬竟日不離淤泥。
所以今制。
第三毀谛三寶戒。
佛法僧寶出邪之大津。
入正之要門。
順之者必證常樂。
背之者常沈苦海。
邪見違逆犯罪莫大焉。
行相幽猛斷諸善故。
是故亦立為根本重。
戒體畢問。
定學之中修習何定答。
可修唯識三摩地。
大乘究竟故。
慈尊所證故。
自宗本旨故。
大乘究竟者。
謂解深密經分别瑜伽品中廣說其相。
一代諸教互好意。
如來了義不如深密。
所以者何。
建立五乘顯法華密意。
顯示三無性。
會般若畢竟空。
一乘之處未開五*姓。
皆空之教未遮中道。
諸宗決判于此為足。
慈尊所證者。
彌勒菩薩白佛而言。
我憶往昔。
經微塵劫。
有佛出世。
名日月燈明。
我從彼佛而得出家。
心重世名好遊族姓。
爾時世尊教我修習唯心識定。
入三摩地。
曆劫已來以此三昧事恒沙佛。
求世名心歇滅無有。
至燃燈佛出現于世。
我乃得成無上妙圓識心三昧。
乃至盡空如來國土淨穢有無皆是我心變化所現。
世尊。
我了如是唯心識故。
識性流出無量如來。
今得授記次補佛處。
佛問圓通。
我以谛觀十方唯識。
識心圓明妙入圓成實。
遠離依他及遍計執得無生忍。
斯為第一。
有處雲。
彌勒偈雲。
我随日月燈明佛證得唯識三昧故。
今于釋迦正法中。
略說五分十七地。
自宗所明者。
瑜伽師至地論本是燈明如來所說也。
三十餘類菩薩傳說至慈氏菩薩。
爰如來于十八圓滿淨土解深密會。
正為慈氏說毗缽舍那三摩地門修行唯識之義。
唯識體用心境轉變補處獨受問答研尋。
遂至如來滅後九百年間。
正法陵夷多生空見。
無著菩薩證發光定得大神通。
數住睹率诘問中道。
人多不信。
還請慈尊來下閻浮。
于時慈尊經四月夜分說五部論藏。
瑜伽是其根本教也。
為五分十七地說境行果三種唯識。
至決擇分具載深密一部七品。
最勝子等菩薩贊瑜伽雲。
此論殊勝若蓮華。
猶如寶藏如大海。
具顯諸乘廣大義。
善釋其文無有遺。
無著結集漸備十支。
天親三十唯識是其一支也。
十大論師為作釋。
護法秀施芳馥。
即是我法相應理圓實之宗源也。
菩提樹下禅禮雲。
依一切法相品豎說百法理事之相。
依心意識相品橫論一心相性之義。
故名唯識論。
百法明門始披樞鍵。
三分體用妙絕古今。
至行唯識中加行位。
現前立少物謂是唯識性者。
世親自居明得定依尋思觀修行唯識。
深密經所說唯識三摩地是也。
護法菩薩授戒賢論師。
戒賢傳玄奘三藏。
三藏歸東翻傳功成。
奏高宗皇帝乞入深山靜修禅定。
聖主哀惜請留玉華。
日本道昭和尚于三藏所受無*姓衆生義。
并傳禅法歸朝。
修得之時放光明常薰異香。
所得三昧雖不記名。
禅觀之道誠盛我宗問。
三慧中正行何慧觀。
以何為境答。
資糧淺位多住外門。
未入僧祇。
豈是超聞思即修慧。
方便所觀法者是三性。
其義如上。
定慧俱行。
止觀等轉。
或名唯識三摩地。
或稱唯識觀。
章雲攝論但舉定中所起之智以為觀體者即此義也。
大師雲。
三慧雖通福慧二利一切功德。
然行根本。
甚深綱要。
勝義易入。
應時無等。
離諸過失。
遍觀詳審唯識為最。
漸悟頓悟一乘大乘無不依說此深理故問。
修者何義答。
章雲。
謂令有漏無漏觀心種子現行展轉增勝生長圓滿。
初修習位随所聞法托境思惟。
令此觀心純熟自在。
後伏所取能取二執。
如是展轉下轉成中。
中轉成上。
究竟圓滿名之為修。
觀心轉明證。
境相像漸微。
忽心境乃冥觀轉成無漏(忽心境乃冥。
深旨可知之)
第四一心門
先示相者。
心意識三名之差别。
體實無異。
且心者雜染清淨諸法種子之所集起故名為心。
或由種種法熏習種子所積集故。
以前七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