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了,如果你要我用最簡捷的方式給“文化”下個定義解說,我就是這麼回答你了。
——但是,不要忘記:這是我們中華對“文化”的認識,這觀念與西方不同。
西方對“文化”culture的定義是人類先進力量之發展,裡面雖亦含有“進化”之義,但絕不見其重“文”與講“化”——而“文”與“化”方是中華所謂“文化”的最大特色。
孔子說過,講古代文化,“杞、夏不足征也”,因為沒有文獻是主要不足;及至周興而克商,這才“郁郁乎文哉”!所以他的結論是“吾從周”。
即此可知:中華文化的“文”,實以周代文化為之真正的肇興、發揚、光大。
有了“文”,這才談得到一個“化”字。
什麼叫“化”?——不就是“變化”嗎?
不錯。
但“變”不即是“化”。
變是快速而可顯見的改變;化則是非一朝一夕,并且是不易立即察覺的改易。
比如“變故”乃突如其來之事也;而“潛移默化”是時日、功夫的事情,是“教化”“感化”的陶鑄造就的“務虛”之功業。
(因此,今日所謂“全球化”“現代化”等語詞,實際也絕不指一下子突變,仍然是個有待于“化”的問題。
)
以上說的是,中華文化之中心是“情”,如果能以真善美的情來感化普天下萬民,那就是“文化”的本義了。
既然如此,就還要講解“情”這個核心要害。
上文說過,人之所以不同于别物,隻在他是萬物之靈,天地之心。
這句可悟《紅樓夢》以小說的外相來講這個“情”的來源,說是娲皇當日補天,同時也造人——古書神話記載是她以黃土和水做泥而造成人的,所以曹雪芹才能說出“女兒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這種聽起來離奇荒唐的話。
然後才又講明,一塊石頭要想幻化為“人”而下凡曆世,就得先有了“心”“靈”,而這就是石經女娲煉後也通了靈性,命之曰“通靈”,方才具有人的心靈情感——人的第一條件。
石能通靈,化玉,化人,這是物質進化的象征,物質進化到了高級階段,就産生了“心”、“靈”,即“通了靈性”,有了感情。
我說這是我們中國的“達爾文進化論”。
《紅樓夢》為何單單是“大旨談情”?到此已可曉悟。
“情”這個字怎麼講?
從我們的漢字的“文字學”來說,凡以“青”構成的字都表示精華之義。
我曾說過一段話:米之核曰精,日之朗曰晴,水之澄曰清,目之寶曰睛,草之英曰菁,女之美者曰靓,男之俊者曰倩,故一切人、物的最寶貴的質素都借米之精而喻稱為“精”,而單指人的精神方面之“精”即是“情”。
如此看來,“情”之于人,是何等重要而寶貴了。
若問為何“青”如此可貴?這大約是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