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讀者問,如果秦可卿沒有特殊來頭,那麼她死了怎麼會驚動皇帝、驚動皇宮呢?大明宮掌權太監戴權不是宮裡的太監總管麼?是權力最大的太監,如果沒有皇帝批準,他能來甯國府上祭麼?如果皇帝不批準,他敢鳴鑼開道麼?他這樣做,不是生怕别人不知道麼?
這樣我們就遇到了最大的一個悖論。
這裡有四個問題需要澄清,這四個問題都是二者必居其一:
第一,皇帝究竟知道不知道秦可卿的真實身份?
隻有兩種可能,知道或是不知道。
按照有的說法,秦可卿“真正出身”的事尤氏、賈蓉、賈政、賈母、張友士等都知道,連焦大、瑞珠、寶珠這樣的仆人都知道秦可卿是賈珍實際上的妻子;而且據說秦可卿由于自己出身比賈府還高貴,所以才在賈府生活得自由自在,甚至連賈珍的合法妻子尤氏都心甘情願地讓他倆胡來,而且丈夫賈蓉也老老實實地裝糊塗,那麼賈府上上下下幾百口子就無人不知了。
按照那種說法,還認為路祭有那麼多高官顯爵,表明他們也都知道。
而且據說連焦大都知道秦可卿藏匿在甯國府是負有神聖使命的。
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麼皇帝也肯定知道。
也就是說,皇帝知道那個廢太子之女一直被賈府藏匿着,收養着,而且成了三品威烈将軍賈珍真正的妻子。
據說大明宮掌宮太監戴權“親來(甯國府)上祭”是皇帝批準的,那麼皇帝肯定都知道的了。
這樣,緊接着就産生了第二個問題:
第二,皇帝對廢太子即所謂秦可卿之“父”的态度究竟怎麼樣?
也隻有兩種可能,好或者壞。
如果皇帝對廢太子老親王好,那麼廢太子就可以複爵,複不了親王,複個貝勒、貝子也比國公強得多,那麼秦可卿的真實身份早就可以公開而且受封了,根本不必掩蓋,甚至根本不必送養生堂,藏匿在賈府十幾年,更不必自殺。
即使死了,追賜一個封号豈不省事?何必再花一千二百兩銀子買一個虛銜?
反過來,如果皇帝對秦可卿的所謂“父親”廢太子老親王不滿,他能夠容忍賈府私自收養罪人之女麼?能夠讓他們那麼大張旗鼓地大辦喪事麼?決不可能。
尤其是清朝的密折制度那麼厲害,犯了罪被圈禁的廢太子老親王的女兒藏在賈府,死後如此興師動衆地給她大辦喪事,朝廷會輕饒賈府麼?根據史料,曹想“亂跑門路”求人幫忙都因有人密報而受到雍正的嚴厲警告,他家怎麼敢收留或娶那個父親是皇帝死敵的廢太子之女?而且居然養大到将近二十歲!所以秦可卿不可能有什麼來頭。
第三,皇帝知道不知道廢太子反對皇帝?
也隻有兩種可能,要麼知道,要麼不知道。
現在的說法是自相矛盾的。
如果說戴權來甯國府上祭活動是皇帝批準的,那麼皇帝顯然是不知道這個廢太子老親王一直在反對自己,所以聽說他女兒死了,還派大太監去上祭。
但是這種說法不但缺乏文本依據,也不符合邏輯。
據說皇帝每一次出去行獵的時候,反對皇帝的政治集團都曾經派人勘察地形,準備行刺,多次策劃推翻皇帝的活動,都被皇帝挫敗了。
這麼說,皇帝不但非常清楚地了解這個陰謀集團的存在,而且每次都挫敗了他們反對自己的陰謀。
鬥争之激烈,之頻繁,可見一斑。
但是從清史記載中找不到這樣的根據。
還有,既然形勢已經緊迫到了廢太子即壞了事的老親王要秘密傳口信讓女兒秦可卿自殺的地步,那麼皇帝就不會不察覺他們的動靜,早就秘密監視一切可疑之人,甚至早就采取斷然措施,這從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嚴厲處置政敵(他們隻是不大聽話,遠遠沒有到行刺的地步)的史實中都不難得到證明。
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對政敵或潛在政敵的處置一個比一個嚴厲,王公大臣隻要對皇帝略有不恭,即遭訓斥、革職、削爵。
三朝老臣大學士(宰相)七十多歲的張廷玉由于沒有親自去朝堂謝恩,而是派兒子去了,乾隆大怒,立即将他的伯爵削去。
所以皇帝如果感到某人對自己構成威脅,就會立即除掉此人,決不會讓他們的勢力繼續存在,對年羹堯、隆科多的處置就是典型,他倆的事情大家熟悉,不必多言。
我們還可以從隻是文字引起而不是反對朝廷的陰謀行動的文字獄得到證明。
有清一代文字獄有案可查的一百六十餘起,其中百分之八十即一百三十餘起發生在乾隆朝。
所以知道自己處于有政敵在篡奪皇位陰謀中的皇帝,是不可能派戴權去給自己的死敵的女兒上祭的。
相反,皇帝會極其嚴厲地懲罰膽敢多年收留自己死敵女兒的賈府,那可就不是抄家那麼輕的處置了,十五歲以上的男子都會殺光,女眷給别的王公大臣做奴仆,其他所有人被賞賜給功臣或軍人為奴,或是拍賣。
我們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