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论刘备的正统地位

首頁
    《三國演義》将劉備尊為正統,給人的感覺就是劉備是代表正義的,是忠于漢室、欲匡扶漢室的;而其他諸侯包括曹操、孫權等是要奪取漢室天下,所以是漢賊。

    這種态度影響深遠,我以前也是這種觀點。

    但現在則不然:我認為演義中的劉備和曹操、孫權等其他諸侯一樣,其志向都是奪取天下、自己當皇帝。

    以下是毛本《三國演義》中的情節: 一、第1回三結義:(劉備)素有大志。

    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餘,遙望之,童童如車蓋……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當乘此車蓋。

    ”劉備的大志是什麼?他小時候就親口說了,就是“為天子”。

    二、第34回依荊州:(劉)表曰:“吾聞賢弟在許昌,與曹操青梅煮酒,共論英雄;賢弟盡舉當世名士,操皆不許,而獨曰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以曹操之權力,猶不敢居吾弟之先,何慮功業不建乎?”玄德乘着酒興,失口答曰:“備若有基本,天下碌碌之輩,誠不足慮也。

    ”表聞言默然。

    玄德自知語失,托醉而起,歸館舍安歇。

    劉備的真性情,基本上隻有在酒後才表露的。

    劉備在這裡所說的“基本”,就是根據地吧。

    如果是忠心不二的漢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又怎麼會想着建立自己的根據地?三、第54回甘露寺:玄德更衣出殿前,見庭下有一石塊。

    玄德拔從者所佩之劍,仰天祝曰:“若劉備能勾回荊州,成王霸之業,一劍揮石為兩段。

    如死于此地,劍剁石不開。

    ”言訖,手起劍落,火光迸濺,砍石為兩段。

    這裡劉備表達得更直接更清楚了:他的志向就是“成王霸之業”,這可不是一個忠心不二的臣子所應想的。

     四、第62回取涪關:大軍一擁而入,兵不血刃,得了涪關。

    蜀兵皆降。

    玄德各加重賞,遂即分兵前後守把。

    次日勞軍,設宴于公廳。

    玄德酒酣,顧龐統曰:“今日之會,可為樂乎?”龐統曰:“伐人之國而以為樂,非仁者之兵也。

    ”玄德曰:“吾聞昔日武王伐纣,作樂象功,此亦非仁者之兵欤?汝言何不合道理?可速退!”龐統大笑而起。

    左右亦扶玄德入後堂。

    睡至半夜,酒醒。

    左右以逐龐統之言告知玄德。

    玄德大悔;次早穿衣升堂,請龐統謝罪曰:“昨日酒醉,言語觸犯,幸勿挂懷。

    ”龐統談笑自若。

    玄德曰:“昨日之言,惟吾有失。

    ”龐統曰:“君臣俱失,何獨主公?”玄德亦大笑,其樂如初。

    又是一次酒後吐真言。

    劉備一貫聲稱自己不忍奪劉璋基業,這時喝高了,他内心真實的一面就表露無遺了。

    僅僅才“奪得涪關”,還未真正奪得西蜀,劉備就已經難掩興奮了。

    雖然酒醒了以後大悔,很想補救,但龐統對劉備的心思早就瞎子吃混沌――心中有數,所以談笑自若。

    大家心照不宣,又何必多言? 以上都是毛本《三國演義》的情節,而毛本是公認最尊劉的,應該不會是對劉備無中生有的抹黑吧。

    也許有人會反駁說:劉備“成王霸之業”的祝禱是心理活動,别人如何知之?本文隻是讨論演義(論壇上很多尊劉備為正統的其實也都是論演義的),而演義是允許對心理活動描寫的,否則,整部《三國演義》裡心理活動太多了,都當不得數?那麼整部
上一章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