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赤壁之战中曹操的“错误”

首頁
    是,它們并沒有出現在赤壁前線,而是由一名文職人員率領,神秘地失蹤了(有人推測這是參加赤壁會戰的另一支部隊,隻是沒有趕上。

    但沒有證據,隻是猜測)。

    更為有趣的是,在《三國志》有傳的五人:于禁、張遼、張郃、硃靈、李典的傳記中,沒有他們參加赤壁之戰,有些甚至沒有到過荊州的任何記載。

    他們在這前後記事如下:《于禁傳》:“東海平,拜禁虎威将軍。

    後與臧霸等攻梅成,……”《張遼傳》:“時荊州未定,複遣遼屯長社。

    ……陳蘭、梅成以氐六縣叛,太祖遣于禁、臧霸等讨成,遼督張郃、牛蓋等讨蘭。

    ”《張郃傳》:“别征東萊,讨管承。

    又與張遼讨陳蘭、梅成等,破之。

    ”《朱靈傳》注引《魏書》:“太祖既平冀州,遣靈将新兵五千人、騎千匹守許南。

    ……靈至陽翟,中郎将程昂等果反,即斬昂,以狀聞。

    ”從傳記中得知,他們中的大多數(除朱靈外)随後都出現在合肥以南,而且似乎不是和曹操一起回來的,——曹純是跟着曹操撤退的,故在他的傳記中記有“從還谯”。

     曹操呢?他從華容撤到江陵後的動向也很有意思:他既沒有返回自己主管的冀州(如《諸葛亮傳》所推測:“曹公敗於赤壁,引軍歸邺。

    ”),也沒有返回首都許,而是把部隊帶到自己的家鄉,比許更遠的谯。

     以一支騎兵馳援合肥,以一支精銳進擊合肥周圍,又把主力帶到谯,三支部隊一個目的:應付合肥的危局。

     曹操在派張喜前往合肥救援時,曾令他到汝南後,把汝南的步兵帶上,不料汝南當時也在流行疾病,派不出多少兵來。

    揚州别駕蔣濟得知内情後,建議說,不妨讓城外的地方官員假稱得到張喜的文書,“雲步騎四萬已到雩婁(今安徽固始東南),遣主簿迎喜。

    ”借向城内報信的名義,有意把這個消息洩露給孫權。

    張喜的騎兵到達後,也積極動作,“數至圍下,馳騁挑戰”。

    孫權得到這個假情報後,幾乎沒有核實,就匆匆撤軍了。

    要記住,孫權是在赤壁之戰取得大捷後,才出兵合肥的。

    如果曹軍果真在赤壁遭到慘敗,他肯定要評估一下這一情報的可信度。

    他沒有。

    這表明他對曹軍的動向了解得很清楚:他們正在趕往合肥。

    而蔣濟謊稱的“步騎四萬”也大緻符合趙俨所督七軍(每軍約5000人)的總兵力。

     在以上史實的基礎上,我推測:曹操在赤壁之戰前後的主要戰略方向是防禦合肥,而不是進攻夏口。

    “自江陵征備”是針對“孫權為備攻合肥”的反措施:在江陵虛晃一槍,以掩護戰略大轉移。

    這可以從曹軍的動向及吳軍的反應中找到證明。

     這虛晃的一槍由誰來完成呢?投降的荊州軍。

    荊州軍“帶甲十餘萬”,雖“尚懷狐疑”,但虛張聲勢總還是可以的。

     很明顯,由于荊州的政治形勢,曹操不可能明确地向荊州軍下達牽制作戰的任務;他甚至不可能開誠布公地向荊州方面交待所面臨的危局,以及他準備采取的措施。

    隻要他稍稍露出一點想撤退的意思,立即就會在荊州引發一場政治大地震,從而将撤退擴大為一場災難。

    陰險的曹操遂以進攻劉備為名,集結起軍隊,以荊州軍突前,進至赤壁,自己卻把大本營設在巴丘。

    在遠離荊州軍百裡之外的巴丘,曹操(秘密)發布了增援合肥的命令(派遣張喜、組織趙俨集團)。

    随後趕往赤壁,借周瑜之手,毀滅了荊州軍。

     在這一假設下,曹操所犯的一切“錯誤”就都有了合理的解釋。

     赤壁之戰後,“帶甲十餘萬”,“蒙沖鬥艦,乃以千數”的強大荊州軍隊蕩然無存,荊州元氣大傷。

    直到六七年後的建安二十年,鎮守荊州的關羽所轄部隊也隻不過“号有三萬人”(當然,此前劉備、趙雲、張飛入川時帶走了一些部隊。

    如劉備帶走了“步卒數萬”。

    許多人認為,入川的劉備軍當有四五萬)。

    而曹操則順利地鞏固了揚州;在江陵與周瑜相持了一年,并最終保有襄陽;修建了銅雀台;還在建安十六年(211年)(距江陵保衛戰結束僅一年)開始策劃對漢中張魯的軍事,并于當年七月,成功地發起了對馬超、韓遂的戰争。

    其基本力量可以認為未受嚴重損失。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