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诸葛亮忠于蜀汉说再认识(诸葛亮为何不篡位)

首頁
    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來自去。

    若此人不亡,終其志意,連年運思,刻日興謀,則涼、雍不解甲,中國不釋鞍,勝負之勢,亦已決矣。

    (《蜀書·諸葛亮傳》注引張俨《默記》) 誠然,張俨褒諸葛貶司馬之論似嫌誇張,但亦反映了時人對諸葛亮的軍事謀略欽佩不已。

    作為三國時期一流軍事家的諸葛亮不可能不懂得出奇制勝的兵家常理。

    但是使用“奇謀”的風險是極大的,若“奇謀”不成,軍隊損失慘重,諸葛亮本人就将身敗名裂,稱帝則更無從談起。

    諸葛亮與魏延關于北伐路線之争的公案,曾引起後世史家的濃厚興趣,為之争論不休。

    一些學者認為:魏延建策由他率五千精兵直出褒中,由子午谷偷襲長安,諸葛亮率大軍出斜谷,趨長安會師,乃是“奇謀”,“如此,則一舉而鹹陽以西可定矣”[1](《蜀書·魏延傳》注引《魏略》),假如諸葛亮采用之,很可能北伐已經成功,可惜亮謹慎得近乎膽小。

    而另一些史家則支持諸葛亮“安從坦道,可以平取隴右”的謀略(《蜀書·魏延傳》注引《魏略》),認為北出子午谷雖是捷徑,但危險系數極大,一旦魏軍卡住谷口,輕則勞而無功,重則全軍覆沒。

    我以為這兩種見解都是從純粹的軍事觀點來分析問題,而沒有考慮這背後有更深層次的政治原因。

     北伐的成敗既關系到蜀漢政權的安危,也關系到諸葛亮“禅代”的政治目标是否能夠實現,諸葛亮深知其中利害,故其用兵怎能不謹慎,不持重呢。

    其實,諸葛亮對北伐的期望值并不太高,以弱蜀主動攻擊強魏,這本身就創造了軍事史上的奇迹,隻要能奪取曹魏的部分疆土,取得局部戰争的勝利,就足以顯示諸葛亮傑出的軍事才能,并給其帶來崇高的政治聲望。

    若依魏延之計,諸葛亮即使奇襲長安得手,但不過二十日,魏軍就會重新集結,全力反撲(這是魏延本人的估計),蜀軍必然要在關中這一曹魏的心髒地區同魏軍主力展開殊死決戰,若曠日持久,諸葛亮将長期不能返朝主政,則恐大權旁落于他人之手。

    若一旦失利,蜀軍損失慘重,諸葛亮不僅不能實現“自取”的圖謀,甚至連相位亦難保。

    事關個人政治命運的這一重大決策,諸葛亮當然是要慎之又慎。

     對諸葛亮北伐的心态分析,并非僅是本人的妄測臆斷,曆史上有極其相似之例,可資佐證。

    “欲先立功河朔,還受九錫”的東晉大将桓溫在其北伐的關鍵時刻,亦不欲與強敵決戰于關中。

    永和十年(354)二月,桓溫率兵北伐,所向克捷,軍鋒直指長安。

    北方名士王猛“聞桓溫入關,披褐詣之,扪虱而談當世之務,旁若無人,溫異之,問曰:‘吾奉天子之命,将銳兵十萬,為百姓除殘賊,而三秦豪傑未有至者,何也?’猛曰:‘公不遠數千裡,深入敵境,今長安咫尺而不渡灞水,百姓未知公心,所以不至。

    ’溫嘿然無以應”。

    胡三省注曰:“猛蓋指出溫之心事,以為溫之伐秦,但欲以功名鎮服江東,非真有心于伐罪吊民,恢複境土。

    不然何以不渡灞水,徑攻長安?此溫所以無以應也。

    然餘觀桓溫用兵,伐秦至霸上,伐燕至枋頭,皆乘勝進兵,逼其國都,乃持重觀望,卒以取敗。

    ”(卷99)桓溫北伐,兵臨長安,為何不攻,“持重觀望”也。

    因何持重觀望?其一要保存實力,其二害怕失利,會妨礙其篡奪帝位。

     劉裕北伐,戰果最為輝煌,曾一度攻克長安。

    然劉裕急欲篡晉,恐久留關中,朝廷有變,故留下年僅十二歲的兒子劉義真鎮守長安,自己匆匆趕回建康。

    史載:三秦父老聞裕将還,詣門流涕訴曰:“殘民不霑王化,于今百年,始睹衣冠,人人相賀。

    長安十陵是公家墳墓,鹹陽宮殿是公家室宅,舍此欲何之乎!”裕為之愍然,慰谕之曰:“受命朝廷,不得擅留……”(卷118) 這是劉裕自欺欺人之言,夏國主赫連勃勃的軍師王買德看透了劉裕的企圖,指出:“關中形勝之地,而以弱才小兒守之,非經遠之規也。

    狼狽而返者,欲速成篡事耳,無暇有意于中原。

    ”[7](《赫連勃勃載記》)果不出王買德之所料,劉裕“欲速成篡事”,甯可棄關中而不顧,其篡晉不久,長安就再度淪陷于胡人之手。

     與東晉國力相比,蜀漢遠不如之。

    故諸葛亮北伐,始終不肯弄險。

    他把北伐的目标和方向選擇在隴右一帶,以圖“分裂蠶食”(《蜀書·蔣琬傳》),“廣拓境土”(《蜀書·法正傳》),取得局部戰争的勝利。

    從政治局勢、地理、人和條件來看,隴右地區确是曹魏統治區域的最薄弱的一環,也是最容易攻占的地方,諸葛亮認為“平取隴右”,即可穩操勝券,“十全必克而無虞,故不用延計”(《蜀書·魏延傳》注引《魏略》)。

     魏延善養士卒,勇略過人,是蜀中唯一的超群絕倫的上将,劉備拔魏延為漢中督,“一軍盡驚”,在北伐中,魏延曾率兵大敗魏國名将郭淮,立下赫赫戰功。

    諸葛亮北伐時,“蜀兵輕銳,良将少”(《諸葛亮傳》注引《袁子》),然對于魏延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