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比他還魯莽些),所以在荊州很孤立。
當時荊州的治所在武陵郡的漢壽縣,離武陵太守的治所臨沅城很近,按理,王叡至少應該和武陵太守保持一般關系才對,可事實卻是他和當時的武陵太守曹寅有尖銳的矛盾。
在荊州軍準備北上伐董時,王叡曾揚言要殺曹寅,曹寅當然很害怕,當即先發制人,求救于正在北上的、同樣和王叡有怨的孫堅,孫堅當然立馬就答應了。
于是,在客軍孫堅和地頭蛇曹寅的夾攻下王叡兵敗而亡。
孫堅在殺了王叡後,又殺了荊州南陽太守張咨,事情是這樣的:孫堅按着北上計劃,到達了荊州最北面的一個郡——南陽郡,可是當地太守張咨卻沒有任何表示歡迎的舉動。
其原因當然很容易理解。
張咨是豫州人,和王叡一樣屬于外鄉貴族,倆人之間的關系應該還可以。
孫堅殺了王叡,老張當然心裡不太樂意,所以對孫堅愛理不理的。
另外,張咨也有這個資本。
在東漢,南陽不但是帝鄉,還是著名的繁華地區,南陽太守在當時幾乎和刺史、州牧的地位相當,他當然有理由小看孫堅了——雖然後者在荊南有着不一般的根基!孫堅當然不能忍受,既然已經殺了刺史了,索性再殺個太守吧!張咨不過是一介文士,當然慘死于孫堅手下。
這時,孫堅知道自己在荊州已經快待不下去了,因為太殘忍!而且北上也不太方便了,畢竟他殺的兩個人也是山東官僚集團裡的大人物!不過,事情在一個人出現後發生了轉機,那個人就是袁術,從此,直到孫堅37歲去世,袁術都一直影響着他!
初平元年,孫堅以長沙太守的身份,借着讨伐國賊、興複漢室的口号在荊南起兵。
可是,矛頭所指卻是與自己有宿願的、同為山東大官僚集團領導人物的、當時分别擔任荊州刺史和南陽太守的王叡、張咨。
孫堅的舉動遭到了絕大部分山東上層人物的反對,這時他已經有些走投無路了:很顯然,以他自己的實力是不可能一統荊州的,連回到家鄉的實力也和很有些不夠,又遭到了當時盟軍的敵視——處境可見一斑。
這時,常人的出路應該是投奔老董,可是孫堅不行。
可以這麼講,孫堅和董卓的關系猶如趙雲和袁紹的關系,兩人是不可能走到一塊的——當然,和趙、袁比起來,老董對老孫還是不錯的。
不過,因為某種原因(這一點我想在以後分析董卓時詳細展開,在此我隻想提一點,那就是,董卓實際上更本就沒有被山東勤王軍所打敗,董卓的人生末年可以這樣概括:成也晉軍,敗也晉軍),當時老董沒有趁機籠絡孫堅,而是啟用了當年的黨锢名士劉表出任新的荊州刺史(很奇怪,有許多現象表明老董對當年慘遭宦官排擠的黨人是同情的,這很不可思議!),另外,為了安撫已經自願流亡在南陽魯陽的袁術,老董任命他為南陽太守——這對孫堅來說很有點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味道!經過慎重考慮,孫堅終于投靠了袁術,袁術也很爽快地接受了,同時立馬提名孫堅擔任豫州刺史(豫州的大部在當時還不是袁術的控制區,實際上孫堅擔任的是袁術的“征豫将軍”)。
孫堅從“大名”的身份淪落到家臣!——呵呵,記得有網友說前期的袁術很強,那還不是靠着孫堅父子?
孫堅北上的第一站是豫州的颍川,受到了太守李旻的積極響應,李太守還親自加盟了孫堅軍。
他們西進河南,占領了梁城(今臨汝一帶)。
不過,好景不長,不久在董卓手下大将徐榮、李蒙的進攻下,孫堅軍大敗,其本人僅保全了數十騎而還!李旻活捉被烹!
孫堅失敗後,由于獲得了當地豪族的支持(可能也有袁術的因素),很快就在梁又組織了一批部隊回合陸續歸隊的殘兵敗将,在陽人又和董卓軍展開了大會戰。
實際上,這次董卓軍的統帥是胡轸、副帥是呂布,軍力顯然比上次梁縣會戰要強,孫堅手裡的不過是些敗軍和新兵,軍力與上次比要弱,按理,孫堅是必敗的,可是,由于在戰場上胡、呂二人的嚴重不和(實際上是董卓軍中并州派和涼州派不和的集中體現),孫堅居然第二次梁縣會戰時大獲全勝,還斬了老董的愛将華雄!
正在孫堅想要乘勝追擊上洛之時,一直負責供給糧草的袁術由于害怕孫堅功高震主,停止了補給。
孫堅隻得親自回到袁術的老巢魯陽向袁術讨糧(說句良心話,孫氏父子對袁術可謂忠心耿耿,至于孫策後來的背叛實在是袁術自己太不像話),袁術被孫堅感動,終于繼續供應糧草(在三國時期,糧草是非常重要的,有時甚至比軍隊還重要!孫堅當初投靠袁術,除了軍力因素外,糧草的缺乏也是一個主要原因)。
有了後勤的保障,孫堅繼續北上,這時,董卓才發現孫堅的厲害!盡管多年以前在平定涼州的叛亂時老董對孫堅有過一面之交!于是老董向孫堅求和,孫堅當然不同意(客觀上講,孫堅雖然是流氓出身,可比起某些名流來說對漢室要忠心得多!至于孫堅暗藏玉玺實在是一些不負責任的人的造謠),他馬不停蹄,一舉攻克洛陽的“南大門”大谷關。
這時,董卓親自出馬,和孫堅在洛陽郊外展開會戰,結果,董卓軍被擊敗,董卓自己也撤離了洛陽。
孫堅在擊敗洛陽守将呂布後(當然,當時的呂布也是無心戀戰了),進入了洛陽城。
孫堅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