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城後,一邊安撫百姓,一邊修複帝陵,表現了他忠君愛國的一面。
孫堅顯然沒有什麼大野心,在占領都城後,他依舊西出函谷關向老董的新據點長安進攻!
董卓在撤離洛陽後曾對他的秘書長劉艾說,“關東諸将數敗矣,無能為也。
唯孫堅小戇,諸将宜慎之。
”的确,孫堅在關東官僚集團中并不是什麼大人物(袁術是!),可是,他卻是擊敗董卓軍的最大功臣,和董卓的作戰也最為徹底,可惜,老羅為了烘托劉備,把孫堅的事全安在了劉備頭上(演義裡和董卓作戰的劉、關、張的原型即是老孫),實在是……正當孫堅兵進渑池準備一舉打到長安時,他的敵人——他做夢也想不到的敵人出現了!初平二年仲夏,孫堅正率軍前往長安準備和董卓軍展開又一場大戰時,袁術從魯陽發來急信,原來,勤王軍的盟主袁紹趁着孫堅遠行,派會稽人周[日禺](後漢書作周昕,周[日禺]的長兄,那時是丹陽太守,另外,會稽周家還有一個當時的名流,就是周昂,周[日禺]的次兄,時任九江太守……呵呵,有點魯迅一家的味道吧?)擔任豫州刺史(真是不把老孫放在眼裡!),其實就是派他來進攻豫州的!豫州在當時屬于袁術的勢力範圍,袁術推薦孫堅為豫州刺史,實際上是讓孫堅來替他抵抗北方的袁紹、曹操(當時還未成氣候,不過,早在靈帝年間,曹操就是公認的袁紹的人了,而且是袁紹政治集團中很有地位的大人物,以至于曾遭到袁術的追殺——見《曹真傳?注》!),他本人坐守南陽和劉表對抗(很顯然,袁術的用心主要在劉表身上,他把孫堅基本上當作盾而不是矛,孫堅出于一片忠君愛國心,冒險單兵與董卓軍作戰,實際上對袁術而言是件很不願意看到的事情)。
按袁術的意思,先取荊州,後取江東,然後揮師北上,一舉而天下定。
袁紹和曹操當然也看穿了袁術的心思,所以趁孫堅西征之機來攻打豫州,使袁術得以腹背受敵(當時,袁紹、曹操、劉表是盟友,袁術、公孫瓒、劉備——那時不過是公孫瓒的手下,就如孫堅同袁術的關系——是盟友)——事實上,以當時的情形看,董卓已經勢微(當然,還是最有實力的諸侯),在關東,袁紹的最大敵人就是袁術,所以,關東軍盟主袁紹的第一刀揮向自己的同父異母弟也是很理所當然的了。
孫堅得知後,這位公元二世紀的男子漢也不免流淚感慨道:“同舉義兵,将救社稷。
逆賊垂破而各若此,吾當誰與戮力乎!”——如果孫堅說的是心裡話,那麼,隻能說,孫堅實在是太單純了,他在那時的中國也的确隻配當個奴才而做不了主子!和他的兩個傑出兒子相比,老孫也太……于是,孫堅退兵,中國的主戰場從關中的東西軍會戰轉移到關東的軍閥大混戰。
在袁術的幫助下,孫堅順利地擊退了周[日禺]軍,在豫州鞏固了政權。
這時,袁紹正忙于處理冀州宗主權問題,也沒空繼續派兵,袁術暫時緩了口氣,作了個決定,讓孫堅出征劉表!這個決定即使從後人來看也是很正确的——無論從戰略上講還是從戰術上講——可是,對于孫堅而言,他死期臨近了,盡管這完全是意外!
初平二年的最後幾個月,孫堅開始轉戰于荊北。
到了第二年的春天戰争進入高潮,孫堅率軍在樊、鄧一帶擊潰了劉表的大将黃祖,兵鋒直抵襄陽。
應該說,袁術已經勝利在望了。
如果孫堅不日攻克襄陽,繼而鏟除劉表、平定全荊州,那麼曆史将會完全改變!可是一次非常意外的事發生了。
孫堅在襄陽城外“單馬行岘山”,這一魯莽的軍事行動使老孫付出了慘重的代價,老孫被手下敗将黃祖的軍士所射殺。
——一代豪傑的死往往很突然、很意外(不過,比起銀英中楊的突然死亡,老孫的死可謂“波瀾不驚”了)。
孫堅的死,是袁術由盛而衰的轉折點,同時也推遲了南中國(荊揚)的統一近30年。
——這裡還要指出一點,英雄記上說孫堅死于初平四年正月初七,看來是筆誤吧。
最後想綜合談一下孫堅。
孫堅初起時,不過是吳郡的一介流氓,雖然在家鄉就已經才華畢現,可由于和會稽大部分貴族不和被調離揚州,在江北擔任一些小地方官。
真正的起家是跟随朱儁讨伐黃巾。
孫堅雖然出身低微,往往和世家大族鬧矛盾,可是,從他讨伐董卓軍的事迹來看,他才是勤王軍的中堅力量,他表現出的忠心比任何世受皇恩的豪門望族還要豐富。
孫堅和袁術的結合應該說也不是偶然的。
起初,孫堅“為他人作嫁衣裳”,袁術狠很地利用了一下孫堅,竊取了他的勝利果實,不過,後來,有相當多的史料可以證明袁術和孫堅的關系還是很不錯的,倆人可以說是很合得來的,這個,我想,同袁術的“俠氣”也很有關系。
總之,演義裡孫堅、袁術之間你死我活的争鬥絕對是一派胡言!
從孫堅的表現看,他至少是一個在戰場上很能發揮的将軍,作戰指揮能力極為出衆,可是行事莽撞(當初和許多會稽名流鬧翻,後來殺王叡、張咨,最後“單馬行岘山”以至身死,這些都是莽夫的所為),董卓“小戇”的評語實在恰如其分。
所以孫堅還算不得真正的英雄,他的長子、次子比他更符合這一标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