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好人过誉的典型--孔明 作者:郭亮

首頁
    。

    諸葛亮也不選擇孫權,他自己說孫權不能重用自己,《袁子》曰:“張子布薦亮于孫權,亮不肯留。

    人問其故,曰:「孫将軍可謂人主,然觀其度,能賢亮而不能盡亮,吾是以不留。

    」”除此之外,曹操與孫權事業成功的比劉備早,人才骨幹早已濟濟一堂,即使去了也不能大用重用,人才的高下固然要有人吹噓,更主要的是實踐,錐處囊中,才脫穎而出,不讓你處囊中不給你實踐的機會,你如何表現才幹?曹、孫那麼多謀士,有什麼重要任務,怎能輪到諸葛亮這樣的年輕人?而劉備則不同,兵微将寡,人才奇缺,象諸葛亮這樣的就更少了。

    而與諸葛亮同層次的龐統,在東吳隻是個功曹,《江表傳》“先主與統從容宴語,問曰:「卿為周公瑾功曹,孤到吳,聞此人密有白事,勸仲謀相留,有之乎?」”在東吳龐統才是個周瑜的功曹,而到了劉備處成為僅次于諸葛亮的重要謀士。

    應該說,東吳那邊不會不知道鳳雛的大名吧? 諸葛亮到了劉備那邊也沒有馬上就安排工作處其顯要位置,隻有出使吳,遊說孫權,成功地促成孫劉聯盟,劉備才任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将,進入将軍的行列。

    諸葛亮的才幹在此得到充分體現,這次出使确實完成的很漂亮。

    龐統到了劉備那兒,開始隻做個縣令,因為不僅要聽别人說你如何,更重要的是看你自己怎麼做,用你的實踐來證明你自己。

    劉備的用人是有一套程序的,不是隻聽你說得好就重用你,劉備的這個方法遠比諸葛亮的好,諸葛聽馬谡說得在理就要大用,結果不行,而劉備是先讓你代職做一下實際工作,用實踐來檢驗你的能力和水平。

    在管理荊州期間,劉備把長沙、零陵、桂陽三郡交給諸葛亮,“調其賦稅,以充軍實”,看來劉備是通過觀察了解,認為諸葛亮的長處在于行政管理,到打下益州,“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劉備那時就以蕭何的身份看待諸葛亮了,從後來的進程看,劉備的鑒識是非常正确的。

    在劉備活着時,沒讓諸葛亮帶兵打仗,命他帶兵進川,打仗的也不是他,主要是張飛、趙雲、劉封,張飛的義釋嚴顔,是那次軍事行動中的亮點,而沒聽說諸葛亮有什麼戰績。

    劉備托孤,“以(李)嚴為中都護,統内外軍事”除去有分權以相制衡的意味外,諸葛亮不熟軍事也是一個原因吧。

     陳壽評價諸葛亮“然亮才,于治戎為長,奇謀為短,理民之幹,優于将略。

    ”從實際情況來看,這個評價是适當的。

     在處理國家大事上,諸葛亮采取嚴刑峻法,這也是當時相當成功的經驗,道理在諸葛亮與法正的一次辯論中作了申述。

    《蜀記》記了這次論辯,“亮刑法峻急,刻剝百姓,自君子小人鹹懷怨歎,法正谏曰:「昔高祖入關,約法三章,秦民知德,今君假借威力,跨據一州,初有其國,未垂恵撫;且客土之義,宜相降下,願緩刑弛禁,以慰其望。

    」亮答曰:「君知其一,未知其二。

    秦以無道,政苛民怨,匹夫大呼,天下土崩,高祖因之,可以弘濟。

    劉璋暗弱,自(劉)焉以來有累世之恩,文法羁糜,互相承奉,德政不舉,威刑不肅。

    蜀土人士,專權自恣,君臣之道,漸以陵替;寵之以位,位極則賤,順之以恩,恩竭則慢。

    所以緻弊,實由于此。

    吾今威之以法,法行則知恩,限之以爵,爵加則知榮;榮恩并濟,上下有節。

    為治之要,于斯而著。

    」”在漢末法治松弛,官僚豪強橫行,社會黑暗,益州在劉焉父子的治理下,因為遠離中原,免受戰争之害,本來可以好好發展一下的,可是到了劉璋時已經腐敗的不成樣子了,諸葛亮采取法治,整頓吏治,抑制豪強,取得了很好的結果。

    法正舉劉邦進入長安,約法三章的例子,說剛到一個地方,還要寬松一些才好。

    諸葛亮的回答很有辯證法,劉邦取消秦法,隻定了三條法,是因為秦法太嚴太繁重,人民早就恨透了;而漢末則因為法令松弛,有禁不行有令不止,人民也早就不能忍受了。

    治理國家不能因循,而要根據實際區别不同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才能有好的結果。

     諸葛亮在軍事上,南下渡泸水,以攻心為上的策略,很好地制定了少數民族政策,以撫為主,使南夷誠心歸服,安定了後方。

    因為南夷沒有很強的兵力,諸葛亮也沒有改變他們的管理,所以很容易就平息了混亂,可是并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

    孫權采取強迫遷徙,使山越與漢族混居的辦法處理少數民族的問題,雖然有殘酷鎮壓屠殺的問題,可是沒有後遺症。

    孰優孰劣,難以遽斷。

    諸葛亮北伐,在《三國演義》裡是重頭戲,六出祁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