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好人过誉的典型--孔明 作者:郭亮

首頁
    山,與姜維的九次伐魏是作者着力描寫的志慮忠純,一心為國的精神。

    其實,諸葛亮的北伐,真正有組織有計劃有成效的就是第一次兵出祁山,在出山前,做了很細的準備工作:解決對吳的外交,辦好同盟,解除背腹受敵的危險;平定四郡在劉備死後的乘機叛亂,他用馬谡的攻心為上之策,很快平定;積聚糧草,兵馬未動,糧草先行,軍糧對戰争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他還派人策動天水、南安、安定三郡,得到響應,離西安較近的新城郡的孟達也表示要反水策應,這可真是萬事具備隻欠東風,隻要一出馬就要成功。

    可是準備這麼充分的北伐最後卻失敗了,原因就是諸葛亮選了一個錯誤的先鋒馬谡,就是這個馬谡因違亮節度,被魏國的大将張郃所敗,導緻諸葛亮精心策劃的北伐毀于一旦。

    當時還有許多大将,為什麼諸葛亮偏偏要選拔馬谡這樣一個沒有實踐經驗的參軍來當先鋒呢?這裡可做多種猜測,一是蜀漢國小,兵微将寡,一些精兵強将在彜陵之戰時,損失殆盡,在使用和分配将領時不免捉襟見肘;二是諸葛亮的主攻方向是在隴西,那裡的戰鬥也很需要能攻善戰的将軍,因此,放在街亭上的将軍隻是阻擋魏國援兵的作用,還不是太艱巨的任務,因此選馬谡而不選魏延等人為先鋒,也并無不當;三是,當時正是将領青黃不接之時,急需起用一批年輕将軍來擔當重任,而且一些老将軍,如魏延等個性太強,使用起來不便,不如新提拔的将領聽話好用。

    可惜馬谡是一個很不争氣也很沒有運氣的人,把這麼一個重要的又很關鍵時的任務搞砸了,不僅丢了命還斷送了諸葛亮的大好事業。

    如馬谡能完成任務,不僅他個人的命運會一帆風順,而且諸葛亮的北伐也将是另一番景象,三國的局面完全改觀。

    結果街亭一敗,諸葛亮從此就沒打勝過,因為這次做了周密的準備工作,外部環境也相當的好,還是失敗了,以後的仗都沒什麼時間做準備,就更難取勝了。

    在街亭之敗的當年冬天,諸葛亮又去北伐,攻打魏國的陳倉,“出散關,圍陳倉,糧盡退。

    魏将王雙率軍追亮,亮與戰,破之,斬雙,還漢中。

    ”這次進軍陳倉也是無功而返,唯一的收獲是殺了魏國的将軍王雙。

    這就是諸葛亮的兩次出兵;建興七年,諸葛亮又出兵隴西,魏國的主将是郭淮,他見是諸葛亮親自前來,就退了兵,讓諸葛亮得了武都、陰平兩郡。

    建興八年,魏軍進攻,諸葛亮待之于城固、赤阪,魏國是三路進攻,由于大雨戰争沒打起來,因為大雨把道路沖壞了。

    這一年,西線的武都、陰平卻有魏國的郭淮與魏延大戰,在陽溪一役,魏延大勝。

    這又是諸葛亮的兩次出兵,四次出兵,沒有什麼進展,即便取勝,也隻是戰役性的在戰略上沒有任何意義。

    建興九年,諸葛亮又出兵祁山,把司馬懿團團圍住,後因糧草不繼隻得退兵,又是一次無功而返,不過這次有一個意外的驚喜,把魏國的大将張郃給殺掉了,這可是曹操手下五虎将之一,名聞天下的河北名将。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又一次出兵,這次他就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了,在五丈原病逝。

    六次出兵,沒有什麼輝煌的勝利,沒有在西線前進一步,也沒有給魏國以重創。

    在軍事上,諸葛亮沒什麼可稱道的功績,北伐戰略是不成功的。

     諸葛亮的戰略計劃《隆中對》一直是人們所肯定的東西,實際上因為這個計劃本身存在着不可克服的内在矛盾,過分強調對曹操的對抗性,而忽視了東吳的背盟投敵的可能性,造成了荊州的丢失關羽的被殺。

    又因為荊州的丢失,使《隆中對》的戰略一半成了泡影。

    初期的諸葛亮,成功的促成孫劉聯盟抗曹的大好局面,為劉備的占據荊州提供了很大的幫助,這是諸葛亮在劉備集團最輝煌的時期。

    但時間很短,就被孫權的背信棄義所打破。

    作為戰略計劃的制定者,諸葛亮對孫權的三番五次的要劉備還荊州的作法反應太遲鈍,也沒提出忠告給劉備,或者他們都對孫權的軍事報複缺少警惕性。

    這是他的一大失誤。

    做為戰略家,又是戰略計劃的制定者,是很不應該的。

     在劉備進川時,龐統起了很大作用。

    他隻不過帶了兩萬人馬,就在益州沒費什麼事把那裡的大局搞定。

    他們所帶的将軍不過是黃忠、魏延剛從劉表所遺的軍事人才中選拔出來的,既不熟悉他們,也不知道他們有多大的本事,在劉備與劉璋翻臉後,沒讓十萬川軍消滅,反而劉備的兩萬人馬卻遊刃有餘,龐統起了很大的作用。

    諸葛亮與張飛趙雲進川,使劉備牢固的掌握益州,有了可靠的保證。

    在這期間,治理國家,是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