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惟賢惟德,能服于人。
汝父德薄,勿效之”。
又呼魯王與語:“吾亡之後,汝兄弟父事丞相,令卿與丞相共事而已”。
這個遺诏古往今來,不知打動過多少人的心弦,而為之掩卷歎息。
劉備以帝王之至尊,臨終彌留之際,對繼位者,對親人,對大臣,對國家,一字不沾權勢利慾,而是諄諄教誡其崇善、棄惡、尚賢、明德,而且自謙自責,而心神如此坦然安祥,若非有儒家正面文化素質的最高修養,是絕對作不到的。
劉備臨終遺诏所反映的崇高思想境界,在我國一千多年封建社會的衆多帝王中,隻有他一人。
所以陳壽高度評價說:“先主之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劉邦)之風,英雄之器焉。
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誡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
關于蜀國賢相諸葛亮,乃是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價值取向的忠實執行者。
大家公認,他一生的言行,“在封建時代,道德标準是很高明”。
唐代革新家名相裴度曾說:“嘗讀舊史,詳求往哲”,有的人忠于君主,而無開國才略;有的人品德高尚,而無治世法術,這四者兼備的,唯有諸葛亮一人。
我們曾将諸葛亮一生的言行功業,歸結為三點:修身善德,盡忠為國,虛心納谏,廉潔奉公,嚴明法紀,一身正氣的典範精神;忠順勤勞,盡職盡責,自強不息,百折不撓的進取精神;為實現國家民族統一、國富民安的遠大理想,“鞠躬盡力,死而後已”,為國家民族益利而奮鬥終生的獻身精神。
諸葛亮崇高的精神風貌,有一種凜然不可侵犯的正氣,其立身行事及宏文雅論,包含着正心、立身、待人、治國、治軍、用兵、明法等豐富深邃的内涵,其中感人至深者,莫過于他對國家、對居主、對家人、對同僚、對下屬、對百姓,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濃厚的人情味和博大的愛心。
正是其博雅深切的愛心,給人們心靈深處以極大的撞擊和感召力。
唐太宗稱道諸葛亮為政,“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
他總結諸葛亮治國八字訣:“忠誠、無私、平直、大信”,要大臣們學習并身體力行。
北宋改革家王安石特别讴歌諸葛亮勵精圖治,自強不息的品格,以寄托其富國強兵的政治理想。
大文豪蘇轼稱諸葛亮為“萬乘之師”。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贊揚諸葛亮“精忠大義”,“千載如生”。
朱熹“每酒酣,多朗誦《出師表》,或書之以贈友人”。
民族英雄文天祥《懷孔明詩》雲:“至今出師表,讀之淚沾胸。
漢賊明大義,赤心貫蒼穹”。
元代詩人薩都剌歌頌諸葛亮《出師表》所體現的“忠貞大義,與日月同輝”。
清朝康熙曾說:“諸葛亮雲‘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身人臣者,惟諸葛亮能如此耳”。
在封建制時代,有讀《出師表》不流淚者非忠臣的說法。
實際上,這表明《出師表》所反映的忠幹國家民族的精神,與曆代愛國志士在思想情操上是一脈相通的。
如果說諸葛亮是蜀漢高層領導集團中文班領頭人,那麼,關羽就是這個集團中武班領頭人。
《三國志·蜀書·關羽傳》注引《江表傳》稱:“羽好《(春秋)左氏傳》,諷誦略皆上口”。
這條記載又見《吳書·魯肅傳》注引《江表傳》,此乃呂蒙向魯肅所說:“斯人(羽)長而好學,讀《左傳》略皆上口”。
可見其真實可信。
《三國志集解·關羽傳》引黃奭曰;有墓志言羽祖石磐父道遠,三世皆習《春秋》。
此說見于碑刻,當有所據。
因關羽家世傳《春秋》學,羽年少習之,故年長猶能背誦,也足見其對《春秋》研讀谙熟。
《春秋》是一部編年體史書,相傳孔子據魯史修訂而成。
所記起魯隐公元年,迄魯哀公十四年,凡12公242年。
《春秋》叙事簡潔,深寓儒家倫理道德褒貶。
故《孟子·滕文公下》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
《春秋》為經,其傳有左氏、公羊、榖梁三家。
《左氏傳》詳于史實,公羊、榖梁二傳以釋義例。
關羽從小愛儒家思想熏陶,因而在處身立事道德規範上,同劉備、諸葛亮可算同道中人。
劉備甚有知人之明,他之所以特别看重關羽,深知其德才兼備,後來将留守荊州以及北伐的重任交給他,其原因也在于此。
關羽追随劉備約35年,先為兄弟,後為君臣。
劉備在取益州之前的31年的鬥争生涯中,從縣尉小吏到郡國相、州牧,颠沛流離,幾起幾落,曾投靠過割據勢力公孫瓒、陶謙、呂布、曹操、袁紹、劉表。
他多次被敵軍打敗,甚至兩次連妻子家屬被俘。
當時群雄逐鹿,不少謀士、武将依據各霸主地盤勢力大小,離散組合不常。
而關羽對待劉備,不管其處于何種情況,都衷心擁戴,矢志不渝,這在戰亂時各種勢力盛衰莫測的形勢下,是難能可貴的。
這既說明二人相知甚深,情操政見相侔,又表現出關羽對劉備所具有的一種純真的人間情義。
建安五年(195年)正月,劉備為曹操所敗,奔袁紹。
操軍攻破下邳,俘關羽,“拜為偏将軍(為主将下屬副将,五品),禮之其厚”。
同年四月,關羽斬顔良,解白馬之用圍,曹操表封羽為漢壽亭侯。
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