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三国演义》研究论争述评

首頁
    的進攻襄樊造成西部呼應的聲勢。

     漢中稱王使劉備集團在益州的地位堅如磐石。

    打通漢水使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勢力向北推進到房陵、上庸一線,并給關羽的進攻襄樊造成西部呼應的聲勢。

    攻打襄樊則是跨有荊益州的最後一次戰役行動,并且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勝利。

    如果能攻下襄樊,劉備集團在荊州、益州的地位不但會進一步鞏固,而且會真正形成出擊曹操的兩個拳頭,給《隆中對》戰略目标的最終實現創造良好的條件。

    由此也可以看出關羽在貫徹執行蜀漢政略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

     三、關羽與荊州的丢失 正當關羽北征襄樊取得節節勝利的時候,孫吳卻乘關羽北征,後方空虛之機在背後偷襲江陵,占領了荊州。

    人們通常把丢失荊州的責任歸到關羽頭上,指責他對孫吳态度蠻橫、粗暴,緻使孫劉聯盟破裂,這并不是無端的指責,而是有曆史根據的。

    比如關羽與魯肅為鄰時,不能與之搞好關系,反而“數生狐疑”,[16]制造摩擦。

    再如吳主孫權曾派人到關羽處說媒,想讓關羽的女兒為自己的兒媳,不料關羽卻“罵辱其使,不許婚”。

    [17]又如關羽北征襄樊,俘獲于禁人馬數萬,“托以糧乏”,擅取孫吳湘關之米。

    [18] 毫無疑問,關羽如此處理上述問題顯然是缺乏謀略思想。

    但是我們認為,這些都不是導緻荊州必然丢失的根本原因。

    我們換一個角度提出問題:如果關羽對孫吳沒有采取粗暴态度,孫吳會不會放棄謀取荊州的打算呢?答案顯然應當是否定的。

    理由很簡單,因為奪取荊州是孫吳的立國之策。

    關于這一點我們在《武侯春秋》中有詳盡的論述。

    [19]這裡我們隻列舉幾個簡單的事實。

    東吳大将呂蒙建議襲取荊州,是在關羽擅取湘關米之前;甘甯建議奪取荊州是在建安十三年(208年),遠在關羽拒絕孫權求婚之前;魯肅建議孫權奪取荊州的時間更早,那時候根本沒有關羽與之為鄰之事。

    所以說,東吳謀取荊州與關羽對東吳态度粗暴不講策略之間沒有必然聯系。

     荊州的丢失,從根本上說,是劉備集團對孫吳必奪荊州的方針缺乏足夠的認識。

    我們知道,孫劉兩家在赤壁之戰以後為了解決荊州的歸屬問題,曾進行過三次領地的再分配。

    特别是最後一次,雙方同意以湘水為界,中分荊州。

    這次分配,劉備集團對孫吳作了較大的讓步,他們認為荊州問題已經基本解決了。

    從此以後,劉備集團對孫吳的防範一天比一天松懈,而把絕大部分力量用以對付北方的曹操。

    如果劉備取得漢中以後,重新部署一下防務,讓張飛或趙雲帶一部分兵力回師江陵,充實關羽的力量,再讓法正或黃權這樣的智囊人物為關羽謀主,則荊州或可暫保無虞。

    然而,劉備不但沒有給關羽增加一兵一卒,反而卻從荊州調走孟達去北攻房陵、上庸。

    在沒給關羽增加兵力的情況下,又讓他分兵北上攻打襄樊。

    這種行為隻有兩個理由可以解釋:一個是劉備集團不打算要荊州了,一個是他們認為孫吳對荊州已無任何威脅,輕視荊州對孫吳的防務。

    第一個理由根本不能成立,因為據有荊州是劉備集團政略中的重要内容。

    理由隻有後一個。

    事實上,自從孫劉雙方以湘水為界劃分荊州以後,劉備集團的一系列行動部署都是針對北方曹操的:奪取漢中是為了北進關隴,漢中稱王是為了與曹操政治對抗,打通漢水是為了從西側呼應關羽攻打襄樊,北征襄樊是為了進一步完善跨有荊益,以便兩路夾攻中原。

    對孫吳争奪荊州的可能性,劉備集團幾乎沒有做任何考慮和應付的準備。

    在這種情況下,孫吳又采取了極其秘密的偷襲手段。

    因此,從孫劉雙方當時整體戰略部署看,從關羽、呂蒙兩軍攻守謀略看,蜀國失去荊州就是必然的了。

     荊州雖然丢失了,但關羽在失去荊州後所表現出的忠于職守、忠于蜀漢事業的精神和品質是值得肯定的。

    荊州丢失之後,關羽本來還有其它路可走。

    如果他在知道公安、江陵失守後,不是向南試圖收複失地,而是沿漢水向西會合劉封、孟達等人退入漢中,起碼還會保存一部分實力和自己的性命。

    但是,關羽是無論如何也不會走這條路的。

    作為劉備集團中的重要成員,作為一方軍事統帥,他深知荊州對于蜀漢政權多麼重要,深知諸葛亮在荊州花費了多麼大的心血,深知劉備、諸葛亮對自己寄予了多麼厚重的希望。

    荊州若在,即使打不下襄陽,但跨有荊益的格局還在,再攻襄陽的陣地還在。

    荊州若失,就使蜀漢夾擊中原的兩臂斷掉一隻,使諸葛亮《隆中對》的戰略計劃受到極大的挫折。

    關羽是絕不肯這樣去見劉備和諸葛亮的。

    他是個重感情、講義氣的人。

    他從建安六年(201年)随劉備進入荊州時起,到此時已經有十九年了。

    為了劉備集團的事業,為了不辜負劉備的信任,十九年來,他在荊州投入了全部精力和心血,他不會看着荊州就這樣丢失了。

    因此,關羽沒有西入漢中,反而要求劉封、孟達出兵與他一起收複荊州。

    在遭到劉封、孟達的拒絕以後,關羽便孤軍南下,試圖憑自己的力量把荊州奪回來。

     關羽沒有能夠奪回荊州。

    他把一腔熱血抛灑在了荊州的土地上,同時也把忠于職守、忠于自己的事業的精神和品質留給了後人。

     [1]《三國志·蜀書》卷6《關張馬黃趙傳》 [2]同注一 [3]《三國志·吳書》卷9《周瑜傳》 [4]《三國志·蜀書》卷5《諸葛亮傳》 [5]《三國志·蜀書》卷5《諸葛亮傳》 [6]《三國志·蜀書》卷6《關張馬黃趙傳》 [7]《三國志·蜀書》卷6《關張馬黃趙傳》 [8]《三國志·蜀書》卷6《關羽傳》裴注引《傅子》[9]《三國志·蜀書》卷6《關羽傳》裴注引《蜀記》[10]《三國志·吳書》卷9《魯肅傳》 [11]《廿二史劄記》卷7《借荊州之非》 [12]《三國志·魏書》卷17《于禁傳》 [13]《資治通鑒》卷68《漢紀·建安二十四年》[14]《三國志·蜀書》卷6《關羽傳》 [15]《三國志·蜀書》卷6《關羽傳》 [16]《三國志·吳書》卷9《魯肅傳》 [17]《三國志·蜀書》卷6《關羽傳》 [18]《三國志·吳書》卷9《呂蒙傳》 [19]見朱大渭、梁滿倉合著《武侯春秋》,團結出版社1998年出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