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
諸葛亮治理荊州期間,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鞏固與東吳的結盟,由于諸葛亮的努力,這項工作也是卓有成效的,這樣,荊州北拒曹操的任務就更加突出。
在這種情況下,關羽無疑是鎮守荊州最合适的人選。
關羽武勇善戰,并且具有忠肝義膽。
早在建安五年(200年),劉備被曹操打敗,關羽被曹操生擒。
曹操為争取關羽,拜他為偏将軍,禮之甚厚。
當時,曹操正與袁紹對峙于官渡。
袁紹派遣大将顔良進攻白馬縣(治今河南浚縣東南),曹操派張遼和關羽為先鋒進擊顔良。
關羽望見顔良麾蓋,“策馬刺良于萬衆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将莫能當者。
遂解白馬圍。
”[6]曹軍将士親眼目睹了關羽的武勇和威風。
後來,關羽知道了劉備在袁紹軍中,準備離開曹操回到劉備身邊。
曹操察覺後,對他重加賞賜,企圖留住他。
而關羽把所有的賞賜物盡數封存留下,又寫了一封告辭的書信,然後去投奔在袁紹軍中的劉備。
曹操的左右還想追擊,曹操說:“彼各為其主,勿追也。
”[7]關羽重情義,給曹操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由于與曹操打交道多,關羽與曹軍中許多大将的關系都很好。
曹操手下的大将張遼就曾經說過:“公,君父也;羽,兄弟耳。
”[8]張遼所說的“公”即指曹操,“羽”即是關羽。
再比如,關羽與曹操的大将徐晃在樊城戰場相遇時,史書上記載着這樣一個情節:
羽與晃宿相愛,遙共語,但說平生,不及軍事。
須臾,晃下馬宣令:“得關雲長頭,賞金千金。
”羽驚怖,謂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國之事耳![9]”
關羽與張遼、徐晃各為其主,沒有因彼此情好而背叛自己的主人。
但張遼視關羽為兄弟,關羽稱徐晃為大兄,說明他們的關系确不一般。
關羽講忠義,這保證了他不會背叛劉備;關羽對曹軍将領很熟悉,在曹軍中有影響,這又有利于他與曹操的軍事鬥争。
這說明關羽是鎮守荊州、執行貫徹《隆中對》戰略方針的最佳人選。
關羽鎮守荊州期間,在執行和貫徹《隆中對》政略方針中的貢獻是相當突出的。
劉備集團占領益州後,建安二十年(215年),孫權派人向劉備索要荊州,遭到拒絕。
孫權立即派兵向駐守在荊州的蜀軍發動了進攻。
孫吳大将呂蒙督率鮮于丹、徐忠、孫規等兩萬人進攻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魯肅率軍萬人屯兵巴丘抵禦關羽。
關羽立即帶領三萬兵衆進駐益陽,并持單刀與魯肅相會。
他駁斥了“蜀漢向東吳借荊州”的論調,說:“烏林之役,左将軍身在行間,寝不脫介,戮力破魏,豈得徒勞,無一塊壤!”[10]關羽這一番話,被清代學者趙翼譽為不易之論。
[11]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七月,關羽受命向襄樊進軍。
襄樊是曹魏南境的重要的戰略要地,如果有失,國都許昌就會直接暴露在關羽的兵鋒之下。
所以,曹軍為守衛襄樊進行了周密的部署:大将滿寵進入樊城,與守将曹仁合力共守;于禁率七軍駐紮在樊城之北,與城内相互呼應;徐晃屯兵宛城,如箭在弦上,随時待發。
面對曹軍的嚴陣以待,關羽為确保攻取襄樊的成功,又從江陵抽調了部分守軍,開赴襄陽前線增援。
一切準備就緒以後,關羽便發起了攻打襄樊的戰役。
他在包圍襄樊的同時,首先對樊城外的于禁部發動了進攻。
“禁與張遼、樂進、張郃、徐晃俱為名将”,[12]關羽與于禁交鋒,一時難以分出勝負。
時至八月,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漢水暴漲。
大水漫過河床,一股腦地向樊城北低窪之處傾瀉。
于禁駐軍之處,平地水深數丈,頓時變成一片汪洋,七軍皆被淹沒。
曹兵紛紛登至高處避水,關羽利用水軍優勢,率衆登上大船,對被洪水包圍的曹軍發動了猛攻。
結果于禁被擒,其手下大将龐德被殺。
樊城外圍之戰,關羽大獲全勝,緊接着對樊城展開了進攻。
樊城之外,大水茫茫,關羽乘船臨城,對曹軍進行數重包圍。
樊城與外界聯系全被割斷,城内糧食也快用完,情況十分危急。
在關羽的淩厲攻勢下,曹軍守将曹仁曾一度打算放棄樊城,隻是由于滿寵的勸說,曹仁才沒有放棄。
關羽在緊圍樊城的同時,又派将領圍困曹軍襄陽守将呂常。
曹操所設的荊州刺史胡修、南鄉太守傅方都投降了關羽。
在陸渾(今河南嵩縣東北),縣民孫狼等起兵殺死縣主簿,依附關羽。
關羽給孫狼官印,給他增加兵衆,讓他回到陸渾南長樂亭,與南部的關羽軍遙相呼應。
[13]一時關羽名聲“威震華夏”,[14]曹操驚慌失措,甚至打算遷都。
關羽征伐襄樊的軍事行動取得了重大的勝利。
關羽的北征襄樊,曆來被人們看作是一個孤立的軍事行動。
甚至有人說,正是關羽的擅自行動,造成了江陵的空虛,使孫吳乘虛而入,奪取了荊州。
事實并非如此。
關羽的攻打襄樊,不是他自己擅自決定的軍事行動,而是蜀漢進一步完善“跨有荊益”,待機夾攻中原戰略行動的一部分。
我們這樣評價關羽的進攻襄樊,主要有以下兩點理由:
第一,劉備漢中稱王後,以漢中王的名義,“拜羽為前将軍,假節钺”。
[15]“假節钺”是當時帝王給臣下的一種權位極重的待遇。
假節钺者擁有代行帝王旨意、掌握生殺的特權。
當時關羽正積極準備北上攻打襄陽,此時給他這種待遇,顯然是為了讓他在此戰役中更大限度地發揮指揮和統帥作用。
第二,劉備在奪取漢中以後,接連采取了三個重大的行動:第一個是奪取西城、上庸、房陵東三郡,打通從漢中到襄陽這一段的漢水流域;第二個是在漢中稱王;第三個是關羽北伐襄樊。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五月,劉備占有漢中,大約六月底打通漢水的戰役勝利結束,七月劉備在漢中稱王,七月初關羽便率荊州軍北伐襄樊。
這三個行動如此緊密相連,一環扣一環,顯然決非偶然的巧合,而是實行完整地跨有荊益的整體戰略的統一安排。
這三個行動互相聯系,所針對的目标都是一個,即曹操。
漢中稱王是在對曹鬥争中的政治攻勢,打通漢水和挺進襄樊是對曹操的軍事攻勢。
這三個措施所要達到的直接目的,不是要收複中原,而仍然是《隆中對》提出的階段性的目标,即完整地跨有荊益,以便進一步待機夾攻中原,最後恢複漢室。
漢中稱王使劉備集團在益州的地位堅如磐石。
打通漢水使劉備集團在荊州的勢力向北推進到房陵、上庸一線,并給關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