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來的曆任曹魏禦史大夫、司空的王朗就在陶謙手下做過會稽太守。
王朗在曆史上以才華橫溢、知識淵博、經常不顧情面上書直谏著稱,這樣的人才對陶謙的幫助自然不小;劉備的小舅子、當時富甲一方的糜竺也被陶謙“辟為别駕從事”(見《三國志?糜竺傳》),顯然陶謙看中的是糜家的财力,委以重任,以便造福徐州;在《三國志?張昭傳》中還有一個故事:“刺史陶謙舉茂才,不應,謙以為輕己,遂見拘執。
昱傾身營救,方以得免”。
為了求得一個人才,不惜把他抓起來,逼其出仕,可謂方法獨特了,這不禁讓人想起了曹操為求司馬懿也用了類似的一招,都可說是求賢若渴了。
雖然史料上沒有說明最後張昭有沒有到陶謙手下為官,但從張昭對陶謙的悼念文章看,張昭對陶謙沒有絲毫的怪罪,反而是大加稱贊,這也可說明陶謙為官的能力應該是很好的。
陳壽的《三國志?陶謙傳》及範晔的《後漢書?陶謙傳》中都提到了趙昱。
據謝承《漢書》中記載:“(趙)昱年十三,母嘗病,經涉三月。
昱慘戚消瘠,至目不交睫,握粟出蔔,祈禱泣血,鄉黨稱其孝。
就處士東莞綦毌君受公羊傳,兼該群業。
至曆年潛志,不窺園圃,親簄希見其面。
時入定省父母,須臾即還。
高絜廉正,抱禮而立,清英俨恪,莫幹其志;旌善以興化,殚邪以矯俗。
州郡請召,常稱病不應。
國相檀谟、陳遵共召,不起;或興盛怒,終不回意。
舉孝廉,除莒長,宣揚五教,政為國表。
??????徐州牧陶謙初辟别駕從事,辭疾遜遁。
謙重令揚州從事會稽吳範宣旨,昱守意不移;欲威以刑罰,然後乃起。
舉茂才,遷廣陵太守”。
趙昱一代名士的确不假,而且很有個性,不肯出仕,是陶謙硬把他請出來做官的,而且還親自提拔。
《三國志?王朗傳》中提到陶謙先是任命趙昱為别駕,後來又提拔趙昱為一方太守,應該說是重用趙昱,而趙昱對于陶謙也是很忠心的,在關鍵時刻還同王朗一起幫陶謙出過主意。
據《三國志?王朗傳》記載:“時漢帝在長安,關東兵起,朗為謙治中,與别駕趙昱等說謙曰:‘春秋之義,求諸侯莫如勤王。
今天子越在西京,宜遣使奉承王命謙乃’。
遣昱奉章至長安。
天子嘉其意,拜謙安東将軍。
以昱為廣陵太守,朗會稽太守”,顯然是對從這一史料也可以說明陶謙對趙昱的建議不但是采納,而且事後還對他進行了提拔和重用,顯然是對趙昱的一種肯定,象這樣的有用之士,又是自己培養的部下,陶謙怎麼可能疏遠呢?讓人有點疑惑。
至于陳壽的《三國志?陶謙傳》及範晔的《後漢書?陶謙傳》中都提到的讒慝小人曹宏,他又身居何職,又如何“良善多被其害。
由斯漸亂”,筆者沒有找到這方面的資料,不好妄加判斷,不過從上面陶謙幾個招攬、任用賢士的資料看,陶謙對于識人、用人都是很有一套的,就算陶謙一時失察,任用曹宏之類的讒慝小人,也翻不起多大的浪來,似乎應該不至于出現“良善多被其害“的現象。
再加上陶謙本是文官出身,攘外必須先安内的道理他不會不知道,如果他沒有把徐州内部管理好,又怎能放心去參加對外的戰争呢?陳壽說陶謙“昏亂”似乎是不能成立的。
(二)
上面提到,陶謙是個文官出身,但他在軍事方面倒也不是一竅不通,要說起來,陶謙還勉強算得上文武兼備呢。
靈帝中平二年三月(185年),随皇甫嵩出征三輔,陶謙被任命為揚武校尉,作為統兵的将領參加了這場戰争,“與嵩征羌,大破之”(見《吳書》,下同),立有戰功;同年張溫司空西讨韓遂、邊章,“又請謙為參軍事,接遇甚厚”,這也說明陶謙在軍事上面還是有點本事的,要不然張溫也不會請一個對軍事一竅不通的文人去參觀學習了。
張角領導的黃巾起義主力被鎮壓後,其他各地的黃巾軍依然堅持鬥争,其中以青州、徐州為甚。
為了穩定局面,東漢政權想到了既有擔任地方行政長官履曆、又有率軍作戰經驗的陶謙,“以謙為徐州剌史,擊黃巾,破走之”(見《三國志?陶謙傳》),《三國志?臧霸傳》中也提到:“黃巾起,霸從陶謙擊破之,拜騎都尉”,根據《三國志?朱治傳》中的記載,為了取得戰争的勝利,孫堅也特意“表(朱)治行督軍校尉,特将步騎,東助徐州牧陶謙讨黃巾”。
對于這次戰争的結果,範晔的《後漢書?陶謙傳》中還特意加上了一句:“境内晏然”,說明效果不錯,這也為陶謙的軍事能力做了一個正面的評價。
董卓專權時期,各路諸侯合兵讨伐,而陶謙沒有參加(為什麼不去呢?下一節再談)。
等到董卓逃到長安、各路諸侯散夥後,陶謙卻又推舉朱儶反董。
據《後漢書?朱儶傳》記載:“卓後入關,留朱儶守洛陽,而儶與山東諸将通謀為内應??????(儶)乃東屯中牟,移書州郡,請師讨卓。
徐州刺史陶謙遣精兵三千,餘州郡稍有所給,謙乃上儶行車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