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自諸葛亮死了以後,故事就變得非常簡單,大概是因為作者寄托自己政治理念的明君賢相都化作塵土了,寫起來也就索然無味。
其實這段曆史還是蠻精彩的。
不過亂世才出英雄,魏蜀吳三國内部相對平穩以後,卻出現了一大批養尊處優的白癡或者惡棍,看了讓人起急,更讓人惡心。
咱們就先從惡棍輪流當道的吳國開始說起吧。
孫權去世的時候,把兒子托付給了大将軍諸葛恪、中書令孫弘、太常滕胤、将軍呂據和侍中孫峻。
曆史将證明孫權老眼昏花,找來的全是一票禽獸。
首先是孫弘,他和諸葛恪素來不睦,孫權屍體還沒有涼,就打算發動政變,幹掉諸葛恪。
可惜陰謀敗露,自己先掉了腦袋。
其次是諸葛恪,他仗着老子諸葛瑾的威名,又帶領丁奉等人打敗了魏軍,威信呈直線上升,這個得意啊,腦子一熱,想要北伐中原。
世傳諸葛亮兩篇《出師表》,第二篇(《後出師表》),史學界對其真實性一直存疑,有一派認為就是諸葛恪為了給自己北伐編理由和造輿論,而故意僞造的。
吳建興二年(公元253年),他終于不顧衆人的反對,領兵包圍了合肥新城。
一連幾個月,城池都不能攻克,士卒疲勞,加上大熱天喝水不幹淨,腹瀉和腳氣諸病齊犯,死亡無數。
各營軍官來報說兵力不足,無法繼續進攻,諸葛恪認為他們是在故意搪塞,拔劍就要砍人,結果誰都不敢再把真實情況告訴他了。
諸葛恪這種家夥,越是失敗,就越是脾氣大,還遷怒他人。
将軍朱異說了幾句怪話,立刻就被解職;都尉蔡林苦勸他不聽,幹脆投降魏國去了。
魏國從蔡林這裡得到吳軍的真實情報,大喜過望,立刻派發救兵。
諸葛恪被迫後撤。
本來這樣已經很丢臉了,諸葛恪還嫌自己名聲臭得不夠快。
一路上傷兵哀号,他竟然和沒看見一樣,神情坦然自若。
離開合肥,他先去長江上某小島住了一個月避暑,又計劃在浔陽置辦田産。
朝廷屢次發诏,催着回師,他才緩緩而退。
這樣的怡然自得,仿佛費祎。
回到建業,他還沒完沒了。
先是責罵中書令孫嘿:“你們怎麼敢草拟诏書,反複給我下退兵命令?!”又把各衙門的官員來個大換血,皇帝的禁衛部隊,也全都換上自己的親信。
然後整備糧草,打算再度北伐。
這一來,大家可全都急了。
第三個禽獸孫峻因此登場。
孫峻和吳主孫亮合謀,打算趁請諸葛恪吃飯的機會,把他宰了拉倒。
散騎常侍張約、朱恩了解到部分内情,悄悄透露給諸葛恪。
諸葛恪才走到宴會廳門口得到的消息,掉頭就準備離開,正巧撞上太常滕胤。
滕胤是不知道這個陰謀的,可是間接當了幫兇,他對諸葛恪說:“你大老遠回來,沒有拜見皇帝。
今天皇帝開宴會請你,你都走到這裡了怎麼能退出呢?身體不舒服嗎?多堅持一會兒吧。
”諸葛恪也沒主意,心說我怕誰啊,多堅持一會兒就多堅持一會兒吧。
結果這一堅持,堅持掉了他的小命。
孫峻一不作二不休,把諸葛一門全都宰了。
諸葛恪的弟弟、公安督諸葛融是個花花公子,還不如他哥哥呢,一聽說朝廷派兵來捉他,彷徨無計,連逃跑都不敢。
最終吳兵圍住公安,他服毒自盡了事。
可歎虎父生了兩個犬子!
孫峻是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這一支遠房親戚中華三國聯盟之三國志黃巾風雲孫峻是孫堅弟弟孫靜的曾孫,這一支遠房親戚本來就沒什麼号召力,加上他本人刻薄寡恩,雖然因為主謀宰了諸葛恪而執掌了政權,卻仍然威信不足。
為了權力穩固,他一方面拉住太常滕胤,一方面大開殺戒,靠下刀子狠來讓大家都怕他。
殺人不怕,你自己倒立身正一點啊。
這小子可不,驕橫跋扈,甚至淫亂宮帏,還和公主孫魯班(孫權步夫人生兩女,老大叫魯班,字大虎,老二叫魯育,字小虎——多麼詭異的名字!)私通。
将軍孫儀等想要搞政變謀殺他,結果反而掉了腦袋。
這一大案害死了許多人,包括魯班的妹妹魯育。
照孫峻這個樣子,又是第二個諸葛恪,可歎他命太好,才三十八歲就病死了,把諸葛恪的命運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