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三章 路慢慢而修远

首頁
    的韓信在九裡山排兵布陣,安下各路伏兵,又命令樊哙在九裡山山頂磨動大旗指揮戰鬥,項羽的兵馬到哪個方向,大旗就指向哪裡。

    因旗大杆粗,無人扛起,隻得插在一個深1.7米、長3米、寬1.3米的石洞裡,前後左右磨動旗杆,所以,現在山頂還有一塊巨石叫磨旗石。

     決戰的時刻來到了。

    這日清晨,聯軍營中響起一陣“咚咚”的鼓聲,随即,韓信帶領中軍沖出大營,各路人馬依布置緊随其後,殺氣騰騰,塵埃蔽天。

    楚軍也做好了戰鬥準備,十多萬人馬在西楚霸王的帶領下,不失其勁旅風範。

    項羽手執蛇标槍,策動烏骓馬,大聲呼喊着,勇猛的向前迎去。

    他越殺越猛,銳不可當。

    韓信的中軍在項羽的兇猛攻擊下漸漸難以抵擋,為了實現整個戰略部署,韓信不再戀戰,迅速收攏中軍,向九裡山的腹地退卻。

     項羽見韓信敗退,欣然自喜,揮軍追擊,誰知,在韓信的中軍敗退時,左右二軍已按計劃進入戰鬥位置,待項羽深入到伏擊地點,兩軍突然從左右兩側殺來,形成對項羽的夾擊之勢。

    這一招是項羽始料未及的,他不得不停止了追擊韓信,轉來迎戰左右二軍。

    韓信的中軍得知楚軍受阻,則回軍殺來,三軍對楚軍形成半包圍之勢,楚軍陷入了三面作戰極為不利的境地。

     九裡山下,一場大仗殺的天昏地暗。

    盡管項羽是力拔山、氣蓋世的西楚霸王,但也抵擋不住韓信大軍的三面夾擊,不得不丢盔卸甲,敗退而走。

     韓信軍取得九裡山大捷、進占彭城。

    項羽兵敗徐州九裡山白雲洞,被迫率十 萬楚軍向垓下後撤。

    十二月,劉邦五路大軍于垓下基本完成了對十萬楚軍的合圍,随即向困守垓下的十萬楚軍發起進攻,展開決戰! 司馬遷在《史記&#8226高祖本紀》中記載:五年,高祖與諸侯兵共擊楚軍,與項 羽決勝垓下。

    淮陰侯将三十萬自當之,孔将軍居左,費将軍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軍在皇帝後。

    項羽之卒可十萬。

    淮陰先合,不利,卻。

    孔将軍、費将軍縱,楚兵不利,淮陰侯複乘之,大敗垓下。

     項羽被圍垓下,一場大仗,隻剩八千子弟兵,但個個能征慣戰,又有着蓋世 英雄霸王項羽統帥,一時漢軍難以速戰速決。

    這時,張良出奇謀,以一管長箫吹奏楚曲,又令漢軍學楚聲,随處歌之。

    一曲悲歌,如怨如訴,透入愁懷,離散英雄之心,消磨豪傑之氣。

    吹得楚營中人人涕泣,個個心酸。

    像有人托着他們的魂似的要往家裡跑,晚一刻鐘都不行。

    有的甚至是雷厲風行:聽到這蕭聲、歌聲,馬上丢下武器,往家裡跑去了。

    幾個人一走,馬上就有一批跟着,不一時,八千子弟兵已十散八九。

     在四面楚歌的包圍中,楚軍士兵大都逃離了,隻剩二十八騎相随。

    英雄一世的霸王項羽最後不得不自刎于烏江,留下了千古之恨。

    至此,楚漢戰争結束,劉邦遂統一全國,建立西漢王朝。

     毛澤東在1952年10月29日視察徐州時,談及九裡山古戰場,作了點評妙論,他說“韓信在九裡山下起兵,‘十面埋伏’,給項羽緻命一擊。

    ” 張鴻雁站在山頂,迎着獵獵山風,閉上了眼睛,感受着二千多年前九裡山下的這場大戰。

    各路英雄如走馬燈似的在他的腦海裡不斷閃現,他們成是英雄,敗也是英雄,都是轟轟烈烈一生,沒有虛度寶貴的年華。

    自己目前是一位年輕的大學教師,在一般人看來,這是一個隻可羨慕難以企及的位置,不僅風光體面,而且前程遠大。

    的确,在現在的位置上,隻要熬上十幾、二十年,可以成為副教授、教授,可以著書立說,可以桃李滿天下。

    但是,社會給人安排的位置未必适合此人,如果這個人的性格與社會給他安排的位置産生沖突,則是一個命運的悲劇。

    自己是一個充滿激情、充滿幻想,有着英雄情結的人,喜歡天馬行空,不受約束。

    雖然教師這個職業是非常崇高的職業,但這樣的職業并不适合自己的性格。

    如果在目前這種悠閑的日子裡沉淪下去,無疑是在消磨自己的激情,浪費自己的青春。

    張鴻雁決心要跳出這個悠閑生活,開拓一片适合自己的天地。

     如何開拓?方向在哪裡?張鴻雁的思緒不斷的走向縱深。

    目前,自己可以算作體制中的人,學校已經給自己安排好了既定的格局,要跳出體制,隻有舍棄一切,走向社會。

    而走向社會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必須做好周密的籌劃,選擇正确的方向。

    就好像九裡山前的這場大戰,如果韓信、張良沒有事先運籌帷幄,排兵布陣,制定正确的戰略部署,就不可能有決戰的勝利,而項羽雖然是天下英雄,沒有周密的籌劃,沒有正确的戰略,最終還是無奈地走向了失敗。

     走向社會,按照時髦說法就是下海,應該選擇什麼方向呢?張鴻雁把目光投向了鄉鎮企業。

    當時,中國鄉鎮企業的發展正迎來第二次高潮,對人才的渴求比較強烈,用人的環境比較寬松,發揮的空間比較大,張鴻雁感覺到,這裡,正是自己大展身手的地方。

     想到這裡,張鴻雁不禁心情激蕩,豪氣又充盈在他的胸襟,站在九裡山的最高處,面對風起雲湧的天下,張鴻雁在心裡高喊了一聲:我來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