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英雄诗梦

首頁
    來的文稿就不夠清晰。

    就這樣,大家輪番上陣,好不熱鬧。

    文稿全部印好,大家就開始動手裝訂,刊物裝訂好後再用鍘刀切去毛邊,至此一本詩集才算出爐。

    新出爐的刊物雖然簡陋、粗糙,但大家卻視如珍寶,聞着油墨散發出來的陣陣芳香,每個人的心中都無比愉悅。

     張鴻雁還記得有一次,在校團委提供的房子裡印一本詩集,連續幾天,張鴻雁和韋曉東(張鴻雁畢業以後,韋曉東擔任詩社社長)等人每晚均幹到淩晨一兩點鐘,但大家仍喜笑顔開,面無倦容。

    張鴻雁在激動之餘,還暢然運筆,寫下了幾首小詩,隻可惜這幾首小詩沒有保留下來。

     與此同時,北大的未名湖詩社、華師大的夏雨島詩社、南大的南園詩社、南京工學院(今東南大學)的“北極”詩社等一批校園詩社也相繼成立,東西南北遙相呼應,使得校園詩歌創作呈現出空前繁榮的景象。

    也許,今天的大學生們已無法理解當年的張鴻雁們為什麼對詩歌有如此的狂熱,但他們當年确實就是那樣,把詩歌當成了生命和生活的意義所在,當成了精神追求的象征。

     1984年冬天的一個晚上,張鴻雁代表江南岸詩社組織了一次校園詩會,詩歌愛好者把南師大的一間會議廳圍得水洩不通,裡面不時傳來雷鳴般的掌聲。

    受邀參加的校園詩人,輪番上台念詩。

    一首好詩念出,台下歡呼雀躍,鼓掌次數太多,詩人甚至念不下去。

    遇到表現平平的朗誦,聽衆也毫不客氣地吹口哨、起哄。

    有時候台下聽衆激動了,還自告奮勇沖上去念幾首,毫無秩序和規矩,最後淹沒在大家的齊聲朗誦中,整個會議廳形成一股強大的氣場。

     這樣的“狂熱”不止一次。

    當年,作為80年代大學生校園詩人主要風雲人物的張鴻雁常常組織全校範圍的詩歌大賽,組織南京著名詩人到學校做講座。

    從講座到活動,形式雖然簡單甚至簡陋,但氛圍非常熱烈。

     張鴻雁時隔二三十年說起這一切,仍然興奮不已。

     當人類曆史邁向二十一世紀時,打開記憶之門,回首上世紀80年代這個已然消逝的“過去時狀”,仍然可以強烈感受到那個時代的文化氣息、精神啟示和心靈沖擊。

    對于那個堪稱激進張揚、狂飙突起的年代,或許隻有從80年代走過來的張鴻雁這一代人,才能刻骨銘心地感覺它的存在。

    盡管彈指一揮間二十年過去了,然而,當年的青春躁動和思想的喧嘩,仍然深深地刻在這一代人的心底,它不僅滋養了一代人的精神與思想的成長,而且在對真善美的堅守中,充滿着理想主義的人文情懷。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張鴻雁成為大學生校園詩人中的主要風雲人物之一。

     這一群才華橫溢、青春年少的風雲人物在大學生校園詩江湖紛紛出道。

    他們個個身懷絕技、武功高強,憑借自身具備的詩歌武藝和獨門兵器闖蕩江湖、縱橫馳騁、揚名立萬,寫下了中國當代校園詩歌史上迄今為止精彩絕倫、無比輝煌的武林傳奇,并成就了大批至今仍縱橫在詩江湖上的詩歌大俠。

    不久前,有研究者把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大學生校園詩江湖的主要風雲人物一一列出:他們有徐敬亞、王小妮、劉小波、葉延濱等幾十位詩人,張鴻雁作為南師大唯一代表性人物他的名字也列于其中。

     三、體悟“英雄神仙”張良 釋迦牟尼在《雜阿含經》中開示:“諸比丘!在我涅槃之後,具信善男子善女人等,要盡形壽朝禮與憶念四個聖地。

    ”釋迦牟尼還說:“由于此具信的功德,都将往生善道。

    ”這便是朝聖的典故來源及意義所在。

    以後,許多高僧大德解說道:“隻要我們親睹、聽聞、憶念或接觸到這些聖地,暫時的病痛障礙都将消除,具足無量善緣功德;同時也因我們至誠發願的功德,将幫助我們證得究竟的佛果。

    ”這就是佛教信衆們,特别是西藏地區的佛教徒們要去朝拜聖山聖湖的原因。

     朝聖,對一位教徒來說,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對于一個無神論者,一個普通人而言,也會有類似朝聖這樣的舉動,這是對他所崇拜的人和與此人員的紀念地進行的造訪,這實際上是一種心靈的朝聖。

    這種“朝聖”對一個人信仰的完善、世界觀的形成,有着極大的作用。

    就好像是佛教朝聖所産生的功德,伊斯蘭教朝聖所履行的天命。

     張鴻雁也有過一次“朝聖”經曆。

    1983年,張鴻雁讀大三時,一次偶然的機會,去了陝西漢中留壩縣,專程瞻仰了張良廟。

    這是一次“朝聖”之旅。

    張良,作為張氏家族的英雄人物,早已象種子一樣紮根在張鴻雁的心裡。

    對張良的真正認識,卻是随着年齡的增長才趨于深刻、趨于全面。

    但是,必須有一次如佛教徒朝聖聖地,穆斯林朝觐麥加一樣,“親睹、聽聞、憶念或接觸到”聖地,方能悟到其精神内涵。

     張鴻雁在南師大圖書館讀《史記&#8226留侯世家》時發現,書上記載的張良與父輩們口中所傳述的張良有很大的不同,那時候,他就想,總有一天,要去留壩縣,親眼看看最仰慕的英雄人物,看看留侯祠。

    即使不能與英雄生于一個時代,但能與他呼吸同一個天空下的空氣,腳踏同一塊土地,這也是令人向往的。

     那一年的暑假期間,張鴻雁到了漢中市,從漢中到留壩,還有差不多3個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