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第二章 英雄诗梦

首頁
    小時車程,路況不錯。

    張鴻雁一路上感慨良多,看腳下滔滔而過的漢水,長流常新,多少風流人物,多少劍鋒戟影,多少風花雪月,多少激越悲壯,多少朝代盛衰,多少世紀輪回,都被它低吟淺唱的波濤輕輕沖散。

    在歲月的長河中,人類所做的一切,都如滄海一粟,何足唏噓! 一路上不時看到古代遺迹,車過馬道鎮時,前方高挂一路牌,上書“蕭何追韓信處”,一箭頭指向溪流右岸。

    張鴻雁估計應該是到了寒溪。

    當年韓信未受到劉邦重用負氣離去,蕭何聽說以後連夜追趕,就是由于寒溪溪水突然暴漲阻擋了韓信的道路,才讓蕭何追上的。

    所以,寒溪又稱為韓溪。

     長途車進入了秦嶺深處的紫柏山,離目的地很近了,山越來越多,越來越高。

    張鴻雁很難想像張良當時的心情:一個人中英傑,在推翻強秦、建立漢家一統天下之後,卻放下蓋世的功勳,摒絕本來可以享受的世上一切榮華富貴,來到與世隔絕的大山深處。

    一切都遠去了,隻有甯靜和寂寞。

    兩千年前的紫柏山一定比現在更甯靜,更寂寞。

     終于到了目的地,張良廟就在眼前。

    放眼望去,柴關、紫柏二山在此形成一個圈椅狀,廟前一水和廟後一河又成環抱之态,方圓百裡蒼松紫柏挺拔蒼翠,大有護法衛道之像。

    溪水輕流低吟,如琴鳴曲;鳥語清脆,空谷傳音;廟宇玲珑,樓台疊現;雲霭缭繞,松濤不絕,如變幻無常之境,讓人頓生飄飄欲仙,遊身世外之感。

     張鴻雁覺得進入了張良的氣場,他從沒有象這樣近距離與自己心目中的英雄接觸過,他迫不及待地走向張良廟。

    迎面是一座青磚砌成的山門,上方橫刻“漢張留侯祠”5個朱紅大字,大門左右刻着一副對聯:“博浪一聲震天地,圮橋三進升雲霞”,上聯是指他在博浪沙派人刺殺秦始皇一事,下聯是指他在圮橋求教黃石公一事。

     進入山門便是靈官殿、三清殿,張鴻雁沒有停下腳步,徑直穿過二山門,迎面就是拜殿。

    張鴻雁平靜了一下心情,向拜殿上張良的靈位虔誠地拜了三拜,起身走向大殿。

    隻見大殿中央的石座上盤腿正坐着一尊神像,此人正是“西漢三傑”之一、張鴻雁心目中的英雄張良。

    塑像比張鴻雁想像中的身材要矮小一些,神情婉然,眼神溫和,并沒有表現出英雄才有的逼人英氣。

    張鴻雁默默地站在偶像面前,望了一眼,再望一眼,便不敢再看。

    張良就應該是這樣,那溫和的眼神,透露出洞察宇宙的睿智,平靜的神态,展現着包羅萬象的襟懷。

     張鴻雁此刻所立之處,是張良潛心修道,辟谷成仙的地方,也是張良遠見卓識,高風亮節的見證之地。

    小小的留壩縣,因了留侯張良,得以不朽。

    千載之下,仍讓人懷想不絕! 問世間權為何物,曾使英雄競折腰。

    權就如同鴉片,得不到者,拼其一生,前赴後繼,為其所誘。

    得到者,便再也離不開權,一生為權所累,為權所害。

    唯有張良,既實現了抱負,完成畢生追求的功業,又保全自己,展現了自我的人生價值。

    張良身為開國三傑之一,漢朝建立之後,功成名就,浪迹天涯,隐居深山,張良的人生軌迹給張鴻雁很大的啟示。

     張良的人生曆程可以分成三個階段:從秦始皇滅韓國開始到項羽殺害韓王成為第一階段。

    這一階段張良以反秦複韓為己任,争取奪回失去的江山。

    這一階段的代表性事件就是博浪沙錘擊秦始皇。

    在這一階段,張良與劉邦有了初步的合作,有兩次給了劉邦重大幫助。

    一次是鴻門宴,一次是送劉邦去漢中,指點他火燒棧道,對項羽示弱,借以積蓄力量。

     第二階段是從項羽殺韓王,将張良推到對立面,即劉邦的陣營開始,楚漢相争是這一階段的主線。

    在楚漢相争中,張良運籌帷幄,輔佐劉邦逐鹿中原,最終打敗了項羽,才有漢朝的創立。

    在這一階段中,張良的人生價值完美的展現出來。

     公元前206年劉邦稱帝,張良的人生軌迹到了第三階段;張良從這時開始一方面繼續為西漢王朝獻計獻策,一方面逐漸脫身,遠離政治。

     從人生追求的目标來說,完成推翻秦朝大業,建立西漢王朝,張良已體現了人生的價值。

    從性格上來說,張良處事低調,不事張揚,淡泊人生,内心中對目标追求剛毅堅定,這為他以後的隐居提供了思想基礎。

     張鴻雁在大殿瞻仰了心目中的英雄之後,便來到幽靜的南花園。

    迎面有幾棵古老的紫柏樹,曲枝旋節,蒼勁健壯,如壽星一般。

    院裡一棵高大的玉蘭樹,亮出一片高貴。

    院内深處有個六角石亭,上書“拜師亭”。

    據《史記》記載,張良是得到了神仙的幫助,這就是衆所周知的“拾履得書”故事。

    其時,張良正隐居下邳,韬光養晦,遇到了“圮上老人”黃石公。

    蘇轼的《留侯論》中說:“夫老人者,以為子房才有餘,而憂其度量之不足,故深折其少年剛銳之氣,使之忍小忿而就大謀。

    ”事實上,張良是真真正正的“大勇者”、“大禮者”,他經受住了考驗,以其至誠和隐忍精神感動了老人,得到了曠世奇書——《太公兵法》。

    老人告訴張良“讀此書可做王者師,十年後興天下”。

    張良得到《太公兵法》後,愛不釋手,秉燭夜讀,大徹大悟,心領神會,遂成為一代智謀奇士。

    其實,《太公兵法》即使被其他人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