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組合。
遊牧文明的沖擊力也反映在溝通中西經濟文化交流上,自匈奴時期起,中國北方草原遊牧文明便與中亞和歐洲發生了聯系,此後代代相延,在蒙古高原這個歐亞大陸橋上形成了“草原絲綢之路”,這是遊牧文明沖擊力在更廣闊領域上的體現。
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文明,作為古代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在中華民族發展史上曾起過重要作用。
但遊牧文明本身仍存在着很多弱點,甚至是重大弱點,限制了遊牧文明的更大發展。
遊牧文明的弱點也是由遊牧文明本身的特質所決定的,歸納起來主要有三條:一是遊牧經濟成長的脆弱性,忽強忽弱,很不穩定。
這主要是受自然氣候影響,如風調雨順、水草豐美,則畜群繁盛;如風雪大寒或幹旱無草,則使畜群銳減。
遊牧經濟是遊牧文明的基礎,基礎不牢,影響民族生存和文明延續。
二是遊牧文化承傳的波動性,時高時低,常有搖擺。
這主要是因北方草原民族的更疊和文字傳承不暢所緻。
從總體鍊條上看是文化承續不斷,但後興起的民族總是難以承繼前代民族的全部文化積累,以緻影響了遊牧文明站在更高基礎上的發展。
三是遊牧政權的不穩定性,驟興驟衰,轉換急遽。
因遊牧王朝是依附于遊牧經濟的,遊牧經濟繁盛時,馬蹄所至,開疆萬裡;經濟衰弱時,政權就會迅速瓦解。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在遊牧文明中體現得十分強烈。
正是因為中國古代北方草原遊牧文明本身存在着難以克服的弱點,所以随着時代發展,到清代晚期走向了衰落,但它數千年的輝煌史,已成為中華文明發展史上的重要篇章。
突厥汗國的締造者阿史那土門原是突厥部落的酋長,他的部族經常為柔然汗國提供鐵器制品。
546年,高車國殘餘欲擊柔然,被阿史那土門率衆打敗,土門自恃有功于柔然,向柔然求婚。
柔然主阿那瓌可汗怒言辱罵土門:“爾乃我鍛奴,何敢發是言耶?
土門便轉向西魏政權求婚,西魏把長樂公主嫁給了他,從此,突厥部落便開始對柔然的戰争,并于552年颠覆了柔然汗國。
阿那瓌自殺後,土門自稱“伊利可汗”。
553年,伊利可汗死,兩兒科羅、燕都相繼立,其中燕都号木杆可汗,“勇而多智,遂擊茹茹(柔然)滅之”(指滅柔然殘餘),“又西破囐哒,東走契丹,北并契骨,威服塞外諸國。
”。
他的工作主要是征服了金山以東蒙古草原諸族。
而他們的叔叔,莫賀咄葉護(葉護為突厥高爵),即在突厥汗國分裂後被尊為室點密可汗的伊利可汗的弟弟,則開拓了西域和中亞。
這樣,突厥汗國的疆域“東自遼海以西,西至西海萬裡,南自沙漠以北,北至北海五六千裡皆屬焉”。
汗國的牙庭設在于鄂爾渾河上遊的于都斤山。
公元583年,突厥汗國分裂為東西二汗國,西突厥汗國為牙庭設在應娑,其址約在焉耆西北300公裡。
可汗是室密點可汗的子孫;東突厥汗國牙庭為原汗國牙庭,可汗則為創立者伊利可汗的子孫。
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間,突厥人就建立了一個疆域超過1萬華裡的國家。
由于處在這樣的地理位置,這個汗國在整個亞洲和東南歐洲的政治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如在室密點可汗管轄西域時就離間拜占庭帝國和波斯的關系,并慫恿他們戰争,結果,東羅馬帝國和波斯在571年起進行20多年的戰争。
而在東亞,利用北周和北齊之間的矛盾,就不斷極盡縱橫之能事,或出兵北齊謀北周,或聯合北周攻打北齊,從中漁利,幹擾中原的統一進程。
隋帝國581年統一後,對突厥汗國采取分化離間兼以軍事進攻等政策。
583年,隋分軍八路反攻突厥。
突厥本是一個靠軍事力量在很短時間内建立起來的多民族國家,部落之間、民族之間經濟文化強弱參差不齊,矛盾在鐵腕政策下被壓抑下來,随着對隋的軍事行動的失利及隋的分化離間政策成功,突厥汗國最終分裂了。
此後,東西突厥的相繼複興,也沒能恢複西到裡海,東至小興安嶺的廣闊疆土。
599年,東突厥南下降隋,隋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