冊封其突利可汗為“意利珍豆啟民可汗”,隋政府并遷其屬于河套等地。
603年,西突厥達頭可汗在内亂中流亡中國青海,不知所終,至此,名震中亞、東羅馬各國的西突厥也走向分解。
但是,政治勢力的影響總是此消彼長,隋末年,炀帝治國窮兵黩武,東西兩突厥便有東山再起之勢。
特别是東突厥,其始畢可汗竟把視察邊防的隋炀帝圍在雁門,幸得可賀敦(可汗妻的稱号)義城公主(隋帝室女)說好話,得歸。
史稱雁門事變。
此後到唐統一,(東)突厥一直是北踞蒙古草原的強勢軍事集團。
以緻隋末亂世時的軍閥薛舉、劉武周、梁師都、李軌、高開道、王世充,甚至李淵,這幫人為奪取中央政權都先後向(東)突厥始畢可汗稱臣,以求其軍事援助。
并且有人打着其名号招搖。
公元618年,唐朝建立,不久重新統一全國。
突厥統治者明白中原隻要有一方坐大,就不可能像以往那樣,從群雄割據中獲利了,因此将主要對手确定為唐,試圖扶植其他勢力與唐相抗。
失敗之後,便趁此時唐朝國力還不十分強大,連年進擾内地,掠奪人口和财富。
東突厥颉利可汗曾親率大軍15萬入攻并州,擄男女5000餘口;又曾率騎兵10餘萬大掠朔州、進襲太原;更于公元626年唐太宗李世民剛剛即位之時率兵20萬直逼唐都長安城外渭水便橋之北,距長安城僅40裡,京師震動。
唐太宗被迫設疑兵之計,親率臣下及将士隔渭水與颉利對話。
颉利既見唐軍軍容威嚴,又見太宗許以金帛财物、與之結盟,乃領兵而退,這就是曆史上有名的渭水之盟。
渭水會盟後,唐太宗為徹底解除突厥威脅,采取一系列政治、經濟措施以增強國力,在軍事上積極備戰。
他一反前朝不許臣下帶武器上殿的規定,每天引數百士卒在顯德殿習武射箭,很快培養出一支能征善戰的精銳部隊。
同時,唐于貞觀元年争取割據恒安鎮的軍閥、劉武周的餘部苑君璋歸附,貞觀二年柴紹和薛萬均率軍擊滅割據朔方的軍閥梁師都,占據了便于反擊東突厥的軍事要地。
而突厥内部由于連年征戰和霜凍幹旱等天災,使得民疲畜瘦,很多羊、馬被凍死、餓死;薛延陀、回纥、拔也古、同羅諸部亦趁機群起反抗,共推薛延陀首領夷男為真珠可汗,并接受唐王朝冊封;東突厥次汗突利可汗因長期受颉利可汗壓制排擠,也暗中與唐聯絡,表示願意歸附。
唐反擊突厥的條件已經成熟。
貞觀三年十一月,東突厥将軍雅爾金和阿史那杜爾率軍進擾河西。
肅州守将張士貴、甘州守将張寶相互相統兵結成掎角之勢,堅壁清野,利用城池阻擋突厥騎兵,最終使突厥人無功而返。
這為李世民反擊突厥找到了出兵的借口。
貞觀四年,代州都督張公瑾上書唐太宗李世民,列舉了六條出兵突厥的理由。
唐太宗以突厥進攻河西為借口,诏命兵分六路出兵剿滅東突厥。
兵部尚書代國公李靖為定襄道行軍總管,鄂國公尉遲敬德、匡道府折沖都尉蘇定方為副将,率領中軍向雲中和馬邑挺進;并州都督英國公徐世勣(即李世績)為通漠道行軍總管,代州都督鄒國公張公瑾、岷州都督高甑生為副将,由東路率主力直接進攻東突厥腹地;華州刺史霍國公驸馬柴紹為金河道行軍總管,胡國公秦叔寶為副将,在西路順黃河前進,與李靖、徐世勣遙相呼應,負責掩護左翼;禮部尚書任城郡王李道宗為大同道行軍總管,甘州刺史張寶相為副将,從靈州往西北挺進,以截斷突厥的西逃路線;檢校幽州都督衛孝節為恒安道行軍總管,盧國公程知節為副總管,率軍進駐燕雲地區防止突厥軍隊東逃;靈州大都督驸馬薛萬徹為暢武道行軍總管,左骁衛大将軍樊國公段志玄為副總管,借道東北出擊突厥後方,并監視和牽制突利可汗。
十餘員大将共率兵十餘萬,皆受李靖節度,分六路反擊突厥。
此外,還有舞陽縣男李大亮鎮守涼州防備西北,任國公劉弘基鎮守河北易州防備東北。
除陳國公侯君集任兵部尚書留守都城外,唐軍主力以及軍中的可戰之名将幾乎傾巢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