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十四

首頁
    。

    變易○謂二乘入無餘之後。

    未回小入大之前取。

    此羅漢辟支○大力菩薩亦有二種。

    一直往大力。

    二回小入大名為大力(雲雲)(具如三種意生身中出之)化城品疏雲。

    依攝大乘論。

    三界外有四種生死三地以還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因緣生死。

    八地至十地名有有生死。

    金剛心一刹那名無有生死。

    佛性論雲。

    三地是世間地。

    宜名世谛地。

    亦是福德地。

    福德望智慧。

    則福德是緣義。

    名方便生死。

    四地至七地名出世間地。

    亦名真谛。

    禅為智慧。

    智慧是因。

    名因緣生死。

    論舉喻雲。

    方便生死如無明。

    因緣生死如行生識。

    故知無明為方便。

    而行正是因也。

    有有生死者。

    有生亦有死也。

    無有生死者。

    但有一刹那生死。

    更無有生(雲雲)三地以還□□□□□□受方便生。

    總名為共也。

    義意理定。

    二乘與菩薩。

    地前與地上所受生死。

    應有粗細淺深不同也。

     若爾應不互相見也。

    但上位人與下位也。

    以化他用分令得見之。

    後三生死亦應有此義。

    然世出世别故。

    故就别義言唯菩薩受。

    又二小乘回心心初與未回小人果報同也。

    但以大小心别故。

    名大小同住土矣。

     問。

    攝論四種生死配地位者。

    論文自見耶。

     答。

    見也。

    陳真谛釋第十雲。

    有二十二無明十一粗重報。

    障十一地。

    諸地各能滅三障。

    各得勝功德。

    初地能滅三障者。

    一法我分别無明。

    二惡道業無明。

    此二無明感方便生死名粗重報○因修正勤滅三障。

    已得入初地○初地圓滿。

    菩薩于初地未有勝能。

    未能了達。

    菩薩戒中微細犯戒過行故。

    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微細犯至無明。

    二種種相業行無明。

    此二無明成方便生死故。

    名粗重報。

    為滅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滅三障。

    已入第二地。

    得八種清淨功德○一欲愛無明。

    二具足聞持堕羅尼無明。

    此二無明所成方便生死。

    名粗重報○滅三障已入第三地○一三摩跋提愛無明。

    二行法愛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方便生死。

    為粗重報。

    為滅此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滅三障。

    已入第四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

    乃于助道品法中。

    如意久住等○一生一死涅槃。

    一向背取思惟無明。

    二方便所攝修習道品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因緣生死。

    為粗重報。

    為滅此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滅三障。

    已入第四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

    及于助道品法中如意久住等○一生一死涅槃一向背取思惟無明。

    二方便所攝修習道品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因緣生死。

    名粗重報○因修正勤滅三障。

    已入第五地○一證諸行法生起相續無明。

    二相想數起無明。

    此二無明感因緣生死。

    名粗重報○滅三障。

    已入第六地○六地圓滿。

    菩薩于六地未有勝能○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微細相行起無明。

    二一向無相思惟方便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因緣生死。

    名粗重報。

    為滅三障故修正勤○滅三部已入第七地○七地圓滿。

    菩薩于七地未有勝能○所以未能者。

    由三障故。

    一于教觀作功用無明。

    二于相行同在無明。

    此二無明所成有有生死。

    為粗重報○因修正勤滅三障。

    已入第八地○于八地未有勝能○一無量正報法無量名句味難答巧言自在陀羅尼無明。

    二依四無礙解決疑生解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有有生死。

    名粗重報○因修正勤滅三障。

    已入第九地○一六神通慧無明。

    二入微細秘密佛法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有有生死。

    名粗重報。

    為滅此三障故修正勤○滅三障已入第十地。

    得八種轉勝清淨○菩薩于十地未有勝能。

    未得清淨圓滿法身○所以未得者。

    由三障故。

    一于一切應知境微細着無明。

    二于一切應知境微細礙無明。

    此二無明所感無有生死。

    名粗重報。

    為滅此三障故修正勤。

    因修正勤滅三障。

    已入如來地○由此分故如來地圓滿(文)問。

    此文明四地是方便生死也。

    義疏何故雲因緣生死耶。

    若言滅方便生死已入第四地。

    故所滅方便生死屬前第三地者。

    初地因滅方便生死乃入故。

    地前應是方便生死耶。

    又滅有有生死已入第八地故。

    七地應是有有生死。

    疏文何以七地屬因緣生死耶。

    若以所滅即屬七地者。

    四地所滅方便生死亦應取是四地所受。

    又第十地應是無明生死。

    但言滅無有生死入如來地。

    不言滅有有生死入等覺地故。

    若以所滅為當地者。

    即應佛地無有生死之所攝耶。

    答。

    十地位長。

    故初地中受之。

    分分滅修心乃盡。

    佛地初念頓滅無有生死之報。

    受無受生死也。

    問。

    若爾初地至四地。

    可是方便生死。

    何以第四地為因緣生死耶。

    答。

    今案。

    此應是漢土攝論師義也。

    □□□□□□義明階級耳。

    又應言是正義。

    于本論文可不料簡。

    若依道理。

    四地應是因緣生死。

    是出世間地故。

    修智慧故。

    以無漏業為因緣故。

    而言方便生死者。

    舉所離障。

    障四地故。

    餘地取未滿時。

    受明所離障。

    各申一義。

    以記位長。

    又四種生死并通始終。

    義分論之。

    以無明為方便。

    以無漏業為因緣。

    生相為有有。

    滅相為無有。

    故于始終皆具四種。

    約地上下分者。

    非實義也。

    為成此義故。

    但以義說。

    于又少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