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中論疏雲。
學有二種。
一習無所得意。
二識一切名教(雲雲)今欲令玄事兼明。
且出玄疏名教耳。
附本八科于其法門。
凡有一百四十餘篇。
初二谛之中有二十五義。
二谛略标義。
四重二谛義。
十番二谛義。
三谛義。
四悉旦義。
三無性義。
三聚法義。
心心數法義。
二無為義。
三有為相義。
六種義。
五陰義。
十二入義。
十八界義。
二十二根義(已上初卷)二空義。
十一空義。
四谛義。
八谛義。
四食義。
四緣義。
五果義。
六因義。
十因義。
十緣義(已上第二卷)
次八不義中有七義。
佛性義中有五義。
一乘中有五十六義。
涅槃義中有十三義。
二智中有二十二義。
教迹中有八義。
論迹中有六義。
百四十二科。
此卷有十五科。
至二十二根。
二谛義(略标)
二谛義。
于大乘玄論初卷以十門明之。
又别有三卷章。
亦開十門。
一大意門。
二釋名門。
三立名門。
四有無門。
五辨體門。
六中道門。
七相即門。
八攝法門。
九辨教門。
十同異門(義集略頌雲。
大釋立有體中相攝教同)章初卷雲。
然師臨去世之時。
登高座付屬門人。
我出山以來。
以二谛為正道。
二谛凡有二十餘種勢。
或散或束。
或分章段。
或複不分。
分時或開為三段。
乍作十重。
所以為十重者。
正為對開善法師二谛義。
彼二谛義有十重。
對彼十重故明十重。
一一重以辨正之。
師唯道此義有重數。
所餘諸義并皆不開。
若有重數者。
非興皇所說也。
十重者。
初則二谛大意。
最後二谛同異也(章上卷雖雲有十門。
然其一部唯有七門阙無三門。
謂有無門。
中道門。
辨教門也。
義集雲。
此略而已。
義集又雲。
開善大義第八卷二谛義雲。
釋二谛有十重。
一序意。
二釋名。
三出體性有無義四即離。
五攝法。
六真理無階級。
七會衆難。
八夷神絕果。
九寂照昨世俗。
十遍融通。
雲雲。
又引山門玄義第四卷二谛義雲。
雖相對立十重。
未必一一相主)略章一卷義有八科。
初明二谛義而無重數(舊目錄言。
八科章一卷。
嘉祥撰。
今見此大初立義目與内文有違。
學者考之)玄雲。
二谛者。
蓋是言教之通诠。
相待之假稱。
虛寂之妙實。
窮中之極号(文)章上雲。
論文雲。
諸佛依二谛為衆生說法。
一以世俗谛。
二第一義谛也(文)又雲。
論四谛品。
前釋二谛。
次釋依二谛說法。
前釋世谛雲。
世俗谛者。
一切諸法性空。
而世間颠倒謂有。
于世間是實名為世谛。
諸賢聖真知颠倒性空。
于聖人是實名第一義谛。
次雲。
諸佛依是二谛為衆生說法。
此則前釋二谛意。
然後明諸佛依是二谛為衆生說法故。
二谛是本。
說法是末。
二谛是所依。
說法是能依(文)又雲。
所依是于谛。
說法是教谛(文)玄雲。
能依是教谛。
所依是于谛(文)
敏僧都記雲。
大判二谛有三種。
一所依于谛(亦名本于亦名通迷)二教二谛。
三迷教于谛(亦名學教于亦名别迷)義集同雲。
有三種二谛(雲雲)問。
于二谛為得為失。
答。
玄雲。
凡夫于為失。
如來于為得。
聖人于亦得亦失。
而師雲。
于谛為失。
教谛為得者。
乃是學教成迷。
本于是通迷。
學教于别迷(雲雲)意雲。
凡夫之于谛一向是失(于谛之世谛)如來之于谛一向是得(于谛之真谛。
若細論之。
具有二谛。
且對凡論真)聖人知谛亦得亦失(此是小乘聖人也。
望凡為得望教為失)若就迷論本末二種于谛者。
如來于谛即教谛攝。
以因緣無礙教谛表不二理故。
如來所有有無二谛即教谛也。
問。
若爾。
所表不二理(乃至離言之理)為是于谛。
為是教耶。
答。
不二離言亦是教谛。
以因緣無礙互相圓通互相顯理故皆教谛。
若分取所顯之義。
異能顯義者。
亦名于谛故。
玄雲。
如來于谛為得據此言耳。
問。
世法是凡夫所初也。
何名谛也。
答。
玄雲。
有于凡實。
空于聖實(小乘聖)取兩情為谛不取空有二境為谛(文)(此明于谛)又雲。
能名谛者。
即是真俗二教以能表道故名谛。
言所名谛者。
真俗所表理實故。
能表之教亦真。
此從表實為名(雲雲)(此明教谛)義章二谛義雲(淨影)世與第一審實不謬故通名谛。
真則可實。
世法虛诳。
雲何名谛。
言虛诳者。
對真辨義。
然于世法事實不無故得稱谛。
又複世法實是虛假故名世谛(文)(章雖不分教谛于谛。
然此二釋其義自當。
初雲事實不無當于谛。
次雲實是虛假者則當教谛。
故窮義理二師契當)問。
佛因緣二谛為唯是教。
為具教理。
答。
唯教也。
玄雲(攝法門)問。
何故以二谛為教門。
答。
以有無為教。
略有五義。
一對理明二谛是教。
以理無二故。
二望聖人有無。
未曾有無今說有無。
此為教緣。
立為拔見。
舊義執有無是理由來既久。
攝嶺大師對緣指病。
令舍有無故。
說有無能通不二故名教也。
四以有無是諸見根。
一切經論鹹呵二見斥于有無故。
今明有無是即教門通不二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