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應住之。
五禀教之徒聞有無是教。
能通正道超凡成聖故。
有無是教。
問。
以何文證二谛是教。
答。
文處甚多。
舉一經一論。
論雲。
佛依二谛說法故。
二谛為教。
大品雲。
菩薩住二谛中。
為衆生說法。
為著有者說空。
為着空有說有(略抄)又雲。
舊義明二谛是理者。
此是于谛耳(雲雲)問。
義章意。
二谛為教為理。
答義章總以五聚分之。
二谛非教聚攝。
是義聚中法門。
故知正主理法耳。
問。
爾二師意殊耶。
答。
一往爾也。
然窮論之。
二義不殊。
玄中且辨對不二理以有無義判為教門。
章中所明。
約就四宗從淺至深意為表法。
且約諸經所說緣起法門辨二谛等。
即當教谛。
故二師意互相成也。
問。
諸大乘經并依二谛說之。
爾明何二谛耶。
答。
玄雲。
一切大乘經通明空有二谛(以有名世谛。
空名真谛也)問。
涅槃經說。
空者二十五有。
不空者大涅槃以空為世谛。
以妙有不空為第一義谛耶。
答。
玄釋雲。
此對三修比丘昔日灰身滅智為無餘涅槃。
今日妙有不空。
非是判于二谛。
若如所問。
何故經雲。
迦毗羅城空。
大涅槃亦空(雲雲)(迦毗羅城顯佛生。
大涅槃顯佛滅謂生滅始終并是空也)去來品疏明三種二谛。
一生死本空名世谛。
涅槃妙有名真谛(雲雲)花玄八雲。
亦是空不空二谛。
無常即是可空。
涅槃名為不空(雲雲)(此涅槃不空為真谛)略章二谛雲。
大品所明。
空為真谛。
涅槃所明。
有為真谛(略抄)章下雲。
若涅槃空為世谛有為真谛者。
正對三修比丘斷無涅槃故。
明斷無乃是世谛。
有真谛。
此是支牒傍義。
非二谛正意(取意)義章二谛雲。
妄想有後二宗為世谛。
妄想有第四宗為世谛。
真有第四宗分為二谛。
體為真谛。
用為世谛。
又妄想無第三宗為真谛。
第四宗中。
若就世谛辨即為世谛。
就真論之即為真谛。
妄想無第四宗中。
若就世谛辨即為世谛。
就真論之判為真谛。
真實寂滅之無。
第四宗一向說為真谛也(取意略抄)問。
此與今意為同為異。
答。
今通以空為真谛有為世谛。
義章二谛并含有無。
故應是異。
然考實論。
二師意通。
淨影以真實寂滅之無一向為真谛。
今嘉祥意亦許妙有不空為真谛然取玄教緻有不同。
就理實同。
餘義具如文義要抄之。
重牒。
八不疏雲。
論性空有四種。
一者計有空性名為性空。
此從所執立名。
二者破外人性空故名性空。
三者此性執本自空名本性空。
四者因緣本性自空名為性空。
此性空即是佛性。
彼若實相之異名耳。
二乘人不見性空者。
不見此性空。
此以體為性。
非性執之性(文)
四重二谛義
玄二谛義雲。
一者有名世谛。
空名真谛(此對毗昙事理二谛)二者有空并為世谛。
非空非有方為真谛(對成論人空有二谛)三者二不二并為世谛(空有為二。
非空有為不二)非二非不二方名真谛(此對大乘師依他分别二無生無相不二)四者上三種二谛皆是教門并為俗谛。
言忘慮絕方是真谛(此對大乘師三性為俗谛。
三無性非安立名真谛義)問。
四重二谛有文證耶。
答。
玄雲。
文證甚多。
經雲。
或說世谛為第一義谛。
或說第一義谛為世谛。
或說空有為世谛。
非有非無為第一義谛(文)重牒。
八不疏雲○如大品雲。
菩薩住二谛中。
為衆生說法。
為著有者說空。
為着空者說有。
即初重意。
大品又雲。
若有若無。
世谛故說。
非有非無第一義。
即第二重意。
華嚴雲。
不着不二法。
以無一二故。
即第三重意。
花嚴又雲。
谛了分别諸法時。
無有自性。
假名說。
悉欲分别世谛義。
菩薩因此初發心。
一切諸法。
語言斷。
心行寂滅。
如虛空。
悉欲分别真谛義。
菩薩因此初發心。
此以一切言說為世谛。
言亡慮絕為第一義。
即第四重意也(文)仙光院記雲。
彼經第八卷。
法惠菩薩說十住已。
承佛力歎有此二偈(雲雲)問。
今所明二谛。
望開善等他師說何異。
答。
他家堕有所得今明因緣無所得空有。
故不同也。
玄雲。
周颙明三宗二谛。
一不空假。
二空假。
三假名空。
空假者。
開善等用假空者。
四重二谛中初重二谛。
雖空而宛然假。
雖假而宛然空。
空中無礙(雲雲)第二空假。
第三假空。
其言相濫。
故釋其别。
其空假者。
亦名案瓜二谛。
如手案水中瓜令體沒也。
不空假者。
如鼠齧栗外有内虛。
名鼠二谛也。
今正義家即以假為空。
不壞假名而說實相也。
當時學者但為口遊。
未辨其意。
宜須審悉契宗旨(矣)
十番二谛義
章中卷雲。
涅槃聖行品明十種二谛義(雲雲)(南方本第十二卷。
義集雲十番二谛)十番二谛者。
一教二谛(世法于世法為二谛)二于二谛(世人所知于世人所知為二谛)三人二谛(有人世谛無人真谛)四法二谛(有法世谛無法真谛)五事理二谛(陰界入世谛苦集滅真谛)六如實知不如實知二谛(名句縛等五種世法若如實知名第一義。
不如實知是世谛也)七續不續二谛(燒壞不斷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