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有十二科
八不有七科
八不略标義。
方言義。
三種中道義。
四種中道義。
不二法門義。
阿字門義。
舍罪福義。
佛性有五科
佛性略标義。
五佛性義。
二河義。
十二因緣。
八識義。
八不義
八不者。
則正二谛之旨歸。
顯中道之極說。
橫盡衆教。
豎貫真俗。
理無不盡。
益無不兼。
其八不者(中論初雲)不生亦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出。
玄雲。
八不者。
蓋是諸佛之中心。
衆聖之行處也(雲雲)疏第一雲。
八不者。
蓋是正觀之旨歸。
方等之心府。
定佛法之偏正。
示得失之根原。
迷之則。
萬法藏冥若夜遊。
悟之則十二部經如對白日(文)玄雲(證具中假二谛)文則八不處處經論散出。
但菩薩璎珞經下卷雲(佛母品)二谛義者。
不一亦不二。
不常亦不斷。
不來亦不去。
不生亦不滅也。
又大經二十五師子吼品雲。
十二因緣不生不滅。
不常亦不斷。
不一亦不異。
不來亦不去(文)又雲。
八不具三種中道。
即是二谛也(雲雲)(三種中道者。
一世谛中道。
二真谛中道。
三二谛合明中道。
言即是二谛者。
是二谛假也。
故八不一一具中道。
假名真俗二谛也。
具如玄第二卷并因緣疏等明之)涅槃義記第八(淨影)此不生等釋有兩門。
一依世谛緣相解釋。
如中論說。
因緣假集無有一法自性可生名為不生。
亦無一法自性可盡說為不滅。
分分盡謝稱曰不常。
連連新生故曰不斷。
前後分異名為不一。
從前起後非餘處來故言不二。
緣集始生非本至今故曰不來。
因謝果興非前到後所以不去。
前無自性所以非因。
後無自性是故非果。
二就真谛緣實解釋。
因緣實性不從緣生。
是故不生。
不從緣盡故曰不滅。
體無定性所以非常。
不可斷滅是故非斷。
體備法界恒沙佛性故曰非一。
諸法同體不離不異故曰非二。
不從緣變故無去來。
亦無隐顯。
故非因果。
良以。
就實以論其體。
體别無緣。
是故不可約設生滅乃至因果。
此後一義與聖行中辨性相似。
今此所論義當後門(雲雲)此中意雲。
涅槃所說與中論别。
今嘉祥解乃以涅槃成中論說。
方言義
二谛義中道門雲。
初就八不明中道○師有三種方言。
第一方言雲。
所以牒八不在初者。
欲洗淨一切有所得心。
有得之徒無不堕此八計中。
如小乘人言。
謂有解之可生惑之可滅。
乃至衆生從無明流來。
反本還源故去。
今八不橫破八迷豎窮五句○然非生非不生。
既是中道。
而生而不生。
即是假名假生。
不可言生。
不可言不生。
即是世谛中道。
假不生不可言不生。
不可言非不生。
名為真谛中道○然無生滅生滅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
豈是無生滅。
故非生滅非無生滅。
名二谛合明中道。
第二方言雲。
所以明三種中道者。
為顯如來從得道夜至涅槃夜常說中道。
又學佛教人作三中不成故。
堕在偏病。
今對彼中義不成故辨三中○今明中道者。
無生滅生滅為俗谛中。
生滅無生滅為真谛中。
無生滅生滅豈是生滅。
生滅無生滅豈是無生滅。
故非生滅非無生滅。
二谛合明中道○第三方言雲。
世谛即假生假滅。
假生不生。
假滅不滅。
不生不滅為世谛中道。
非不生非不滅為真谛中道。
二谛合明中道者。
非生滅非不生滅(雲雲)次料簡之。
玄雲。
問。
第一方言出諸師計。
後方言出諸師三中不成。
雲何異耶。
答。
第一方言破性外道八迷。
破性明中。
但出諸師計。
諸法師計亦有性義。
亦言。
正破外傍破内。
故出諸師計(文)又辨第三雲。
問。
此與上何異。
答。
此有二意。
一者即世谛生是不生。
如色即是空。
故破不生。
即是世谛。
真谛不生者此即相因義。
因世谛生名真谛不生。
二者世谛中不生不滅。
即是真谛假。
非是破性明中。
為明世谛假生雖生不起。
世谛假滅雖滅不失故。
生滅宛然而未曾生滅故。
世谛中即是真谛假(文)意雲。
二種方言明破性中。
此唯明假。
宛然中也。
然第二方言雲因緣表中道者。
破因緣故。
在因緣之上名因緣表也。
破者但破因緣之病。
不破因緣法也。
故玄雲。
雖同生滅為俗不生滅為真。
但不生有三種。
初方言破定性生明不生。
第二方言破假生明不生。
此中有異。
破定性生但破不收。
破假生亦破亦收。
第三方言約平道門。
本來不生故言不生。
不言破病(文)古人撰方言義私記。
先德又目錄雲。
方言義一卷(今未得其本)言方言者方域之言也。
又是方法之方也。
謂興皇和尚謂八不文之言方也。
中論疏一雲。
就初牒八不述師三種方言。
第一雲。
所以标八不在初者。
為欲洗淨一切有所得心。
所以然者。
有得之徒所行所學無不堕此八計之中。
如小乘人謂有解之可生。
有惑之可滅。
生死無常為斷。
佛果凝然是常。
真谛無差别故一。
俗谛萬有不同故異。
衆生從無明流來故來。
反本還原故出。
今二十七品橫破八迷豎窮五句。
以求彼生滅不得故雲不生不滅○然非生非不生既是中道。
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