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三

首頁
    。

    非涅槃因。

    猶是不厭苦求涅槃也。

    待至後釋(雲雲)楞伽說六七等者。

    六識及第七識也。

    言非涅槃因者。

    是第六識中心數智也。

    勝鬘經中以第七識攝第六識。

    但雲六識耳。

    意雲。

    六識及心數智。

    此七法依佛性也。

    故雲。

    小乘人雲。

    六識起煩惱種苦。

    由心法智能厭苦樂求涅槃。

    何須佛性(雲雲)(寶窟文也)淨影義記下卷雲。

    六是事識。

    及心法智是第七識。

    迷時名心。

    解名法智。

    此七不住。

    明其離真妄體不立事。

    六妄一合為七法。

    若無真。

    此七一念不立名刹那不住(雲雲)勝鬘經雲。

    若無如來藏者。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

    何以故。

    于此六識及心法智。

    此七法刹那不住。

    不種衆苦。

    不得厭苦樂求涅槃(文)其心法智若第七識者。

    應說言七識刹那不住。

    而言六識及心法智者。

    此正說六識義也。

    入楞伽七雲。

    我依此義故。

    依勝鬘夫人。

    依餘菩薩○深智慧者說。

    如來藏阿梨耶共七種識生(文)四卷楞伽雲我于此義○令勝鬘夫人及利智滿足諸菩薩等。

    宣暢諠說如來藏及識藏名七識俱生(乃至偈言)甚深如來藏。

    而與七識俱(文)問。

    準楞伽文。

    見勝鬘經。

    明說七識妄法與如來藏俱也。

    若如寶窟者。

    阙無第七識。

    又第八識不分明耶。

    答。

    此經正說如來藏故。

    以七攝六無失。

    窟雲。

    須解此章大意。

    此章為破外道二乘人不知有佛性。

    欲勸一切衆生信有佛性故。

    說由佛性故得厭衆苦樂求涅槃(文)由此義故。

    舉小乘人所知六識染淨對顯佛性。

    不論第七也。

    問。

    第八識真妄義如何。

     答。

    中論疏雲(行品)又雲。

    舊地論以七識為虛妄。

    八識為真實。

    攝大乘師以八識為虛妄。

    九識為真實。

    又雲。

    八識有二義。

    一妄二真。

    有解性義是真。

    有果報識是妄用。

    起信論生滅無生滅合作梨耶體楞伽經亦有二文。

    一雲。

    梨耶是如來藏。

    二雲。

    如來藏非阿梨耶(文)又雲。

    八識有二等者。

    更出攝論異義也。

    中論因果品疏雲。

    又攝論師雲梨耶體無生滅。

    名用生滅。

    亦是此義違楞伽。

    楞伽明八識滅義也(文)(此破學者義耳)玄教迹義釋般若十八不共法是有為文雲。

    又攝論雲。

    無常有二種(乃至)不同因中生滅無常。

    但是佛果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始起名無常耳(文)此文用攝論釋般若經。

    故知依用也。

    言上報梨耶八識者。

    因位有果報梨耶。

    于佛果上亦有果報梨耶。

    但可是善。

    此名上報之梨耶。

    言八識者。

    此梨耶識上有七識用。

    總說八識。

    而體是第八如來藏識中解性梨耶。

    顯為真識也。

    因位第七是無解識。

    無斷惑能果上第七可雲執持涅槃真我耳(尋之)法花玄二明經宗旨中雲。

    第七師雲○妙法者即是佛所得根本真實法性也○評曰。

    此師學應出北方。

    謂第八識自性清淨○(評意得果而失因也)又攝大乘論阿僧伽菩薩所造。

    及十八空論婆薮所造。

    皆雲八識是妄識。

    謂是生死之根。

    先代地論用為佛性。

    謂是真極。

    昔般若未度。

    遠師已悟真空。

    涅槃不盡生公照知佛性。

    諸地論師有悲先見之明矣(雲雲)(禅林雲。

    此所破義若淨影意欤)又菩提留支楞伽疏明有二種梨耶。

    此義葉。

    楞伽起信之說。

    何今偏雲地論師為佛性耶。

    答言諸地論師不的雲留支。

    故知地論師多雲以梨耶直雲佛性欤。

    去來品疏出攝論師義雲。

    本識中解性成報佛自性清淨心名法身佛。

    解性與自性清淨心合(略抄)仙光雲。

    梨耶二分。

    一生死根本為第八。

    二涅槃根本為第九(雲雲)攝論十四雲。

    對治起時。

    離本識不淨品一分。

    與本識淨品一分相應。

    名為轉依(雲雲)義意雲。

    第八識中有二分。

    即真與妄。

    妄為生死本。

    真為涅槃本。

    又真識中分取心體清淨為第九識。

    有可起淨用義為第八識。

    又于真心具有染淨二用。

    雖有多義。

    隻是梨耶之差别耳。

    觀業品疏雲。

    梨耶。

    至金剛治際時本識都盡。

    既是果報心。

    是苦谛攝(雲雲)此文且論果報梨耶也。

    寶窟下雲(一依竟)泛論能所依義。

    具如攝論。

    一有能依非所依。

    約本識言之。

    是煩惱種子。

    約佛性言之。

    是生死妄想。

    二所依非能依。

    約種子言之。

    謂本識。

    約生死妄想言之。

    謂佛性。

    三亦能依亦所依。

    約生死言。

    即是本識。

    本識依如來藏故是能依。

    又為種子所依名為所依。

    四非能依非所依。

    即是法身。

    顯時不複名藏故非是所依。

    法身無生死。

    不為生死所依(文)(非能依義顯故不釋之)此明本識唯是妄想耳。

    又寶窟雲○二明約佛性不約緣染淨之興。

    隻由藏實。

    不言從緣而有。

    此如楞伽說。

    六七非受苦樂。

    非涅槃因。

    藏識受苦樂。

    是涅槃因(文)此明藏實佛性如來藏為藏識也。

    教迹義雲。

    上報梨耶者。

    元魏般若流支譯一卷唯識論雲(初雲唯識無境界)所謂諸佛如來行處唯有真識更無餘(文)此真識者是如來藏識顯為法身唯是解也。

    佛性義雲。

    唯識論雲。

    唯識無境界。

    明山河草木皆是心相。

    心外無别法。

    此明理内一切諸法依正不二(雲雲)理内者依正觀意論之。

    正觀者隻是大乘之實義雲也。

    寶窟下雲。

    然經論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