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三

首頁
    為作起從衆緣生。

    盡相懷相離相滅相亦如是觀。

    乃至無明緣行亦如是。

    是中何故不說老死性及滅道等耶。

    答曰。

    為利智者故如是說。

    但開其門耳知。

    餘亦如是(雲雲)問。

    中論疏言。

    利人從因觀有七十七智。

    謂無明緣行者。

    成論文初明生緣老死。

    乃至無明緣行也。

    成實論既見從果觀起七十七智。

    大師解釋何違之耶。

    答。

    中論疏不正依成實文。

    但以義說之。

    若正依成實文者。

    可雲從生緣老死始之也。

    故淨名玄第五雲。

    問。

    四十四及七十七同從老死起。

    有何異耶。

    答。

    四十四觀果由因。

    其觀易成。

    故為鈍根人。

    觀果由因者。

    初觀老死是果。

    次明老死集者。

    觀果由因也。

    七十七即觀因生果。

    如雲生緣老死。

    生是因。

    為老死之緣不離生。

    緣老死亦爾。

    觀因生果者。

    事既難故。

    為利根人。

    四十四成論文雲在方便中。

    七十七文不判位。

    多師雲在四現忍中也。

    問。

    何故不從無明起耶。

    答。

    尋末至本此觀易成。

    又四十四但從果起。

    以具四谛故。

    若從無明起。

    無因緣無後因。

    雲何得具四谛耶。

    七十七應從應明起。

    但從老死起觀易成故。

    不從無明起也(大乘玄二智義雲。

    七十七智不從無明起也)問。

    菩薩觀十二屬何智耶。

    答。

    菩薩無方。

    不可定判。

    釋論雲。

    菩薩為衆生故從果觀十二因緣(文)大乘玄二智義文全同之。

    但應從之應字作不也。

    此土古人以從本至末名順觀。

    從末至本名逆觀也。

    本文中以十二相生名順觀。

    以十二還滅名逆觀也。

    且付本末之順逆。

    淨名玄雲。

    四十四智七十七智。

    同從老死起(雲雲)此釋與成論文合。

    此依文作釋。

    十二因緣品疏見。

    七十七智從因觀。

    謂無明緣行也。

    古義會雲。

    淨名玄雲逆觀者正義也。

    論疏言順觀者是傍義也。

    意雲。

    此依文雲正義。

    但以義論之雲傍義也。

    非是判勝劣矣。

    故成實論七十七智品終雲。

    如是等諸因緣智無量無邊。

    自應當知(文)(雖有此文猶不同大乘菩薩無定也)七十七智雖從末起。

    而以因為本故。

    雲是中不可說老死性(雲雲)問。

    淨名玄雲。

    四十四具四谛(雲雲)成實四十四智品雲。

    問曰。

    有論師言。

    老死智名苦智。

    是事雲何。

    答曰。

    非也所以者何。

    于是中不說苦行故非苦智○此名老死性智○此是因緣門。

    非真谛門。

    是故此中不應說苦行。

    應說集等。

    以相順故(雲雲)品初雲。

    問曰。

    經中說四十四智。

    謂老死智。

    老死集智。

    老死滅智。

    老死滅道智(雲雲)論自雲非苦智。

    何雲具四谛耶。

    答。

    名玄雖雲四谛。

    意在集耳。

    以尋無明無集義故。

    又論且雲非真谛理耳。

    而約因緣門說。

    亦是苦谛攝也。

    故四谛品雲。

    苦谛者謂三界也(四生四食陰入界十二因緣二十二根)如是等法苦谛所攝。

    能知此者名善知苦谛(雲雲)義章四谛義雲。

    若依成實。

    生死因果莫問粗細。

    一切皆是事善事集○即此事上○緣用虛假是世谛理。

    無性之空是真谛理(雲雲)問。

    緣起緣生四句如何。

    答。

    十二因緣品疏雲。

    婆沙雲。

    因是緣起。

    果是緣生。

    又雲。

    應作四句。

    一緣起非緣生。

    未來世法是也。

    二緣生非緣起。

    過去現在羅漢最後死五陰是也。

    三亦緣起亦緣生者。

    除上二世羅漢死五陰。

    餘過去現在法是也。

    四非緣起非緣生者。

    無為法也。

    所言緣起者。

    體性可起待緣而起故名緣起。

    又一切衆生等從此緣起故名緣起(文)(此與上雲因是緣起之義異也。

    是各别義也)涅槃疏十九引雜心雲。

    分十二因緣為二分。

    五果二因為前分。

    三因二果為後分也(雲雲)百論疏下雲。

    十二因緣譬如大樹。

    二因為根。

    五果為體。

    三因為花。

    二果為實(雲雲) 八識義 明八識義。

    今開三開。

    一标列名目。

    二料簡文義。

    三辨綱領。

    第一标列者。

    仁王疏解空谛色谛心谛雲。

    八識心是心谛(雲雲)(生死涅槃各有三谛。

    此明生死三谛之心谛)法花玄第二雲。

    此經所興不正明八識。

    八識之義别付餘科說耳(雲雲)壽量品統略雲。

    凡夫有三心。

    一起事心。

    二依根本心。

    三根本心。

    初是六識。

    次是陀那。

    後是梨耶(雲雲)大乘玄教迹義雲。

    但是佛果上報梨耶八識五根等始起(雲雲)上文等多明染法中八識。

    今此一文明淨法之八識也。

    佛性義雲。

    涅槃經中名為佛性○于勝鬘中名為如來藏自性清淨心。

    楞伽名為八識(雲雲)此亦明淨法體也。

    依統略文列八識者。

    起事心是六識。

    謂一眼識。

    二耳識。

    三鼻識。

    四舌識。

    五身識。

    六意識。

    第七阿陀那識。

    第八阿梨耶識。

    次料簡者。

    寶窟下雲于此六識及心法智者。

    有人言。

    六識者。

    六是事識。

    及心法智。

    是第七識。

    迷時名心。

    解名法智。

    第八名藏識。

    是阿梨耶。

    此造疏人不見攝論。

    謂第七識名法智。

    攝論第七識名阿陀那。

    此雲無解識。

    豈得稱法智耶。

    今所明者。

    六識不異舊。

    及心法智者。

    六識既是心王。

    智是心數法。

    故言心法智○所以舉此七法者。

    舉六識不能染及以種苦。

    舉心法智明不能厭苦樂求涅槃。

    故楞伽說六七不受苦樂非涅槃因也。

    六七不受苦樂者。

    猶是不種苦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