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四

首頁
    論中七義釋大。

    一是教大(方等經)二發心大(大道心)三解行大(道種性)四淨心大(初地無生)五衆具大(福智資糧)六時大(三大僧祇)七果大(大菩提果)(已上取意)六義七義相攝如文。

    次明性相十法(古雲十如是彼義也意雲。

    彼者他宗)方便品疏雲。

    問。

    此文十句明何法耶。

    答。

    通而言之。

    明一切法皆具十門。

    故智度論明。

    一切法皆有九種。

    與此大同。

    法花論經略明五法亦通一切法。

    今依後偈文。

    且就佛因果明于十法。

    故偈雲。

    如是大果報。

    種種性相義。

    故知約佛因果明性相也。

    佛因果通萬行萬德。

    今且寄波若因果顯之。

    如是相者。

    波若以無著為相。

    無著之相體不可改故稱為性。

    波若以正觀為體也。

    波若有斷惑之功故名為力。

    波若有照境之用故稱為作。

    從習無所得觀生故稱為因。

    即四緣中因緣也。

    由實相境發。

    以實相為緣。

    即四緣中緣緣義也。

    如是果如是報者。

    有人言。

    一體義異耳。

    遂因力為果。

    酬因義為報。

    依毗昙義。

    果通報别。

    有為無為皆稱為果報。

    但有為果通有漏無漏。

    報但有漏。

    果通三性。

    報但無記。

    依涅槃經。

    無漏之法但從因生更不作因。

    名之為果。

    有漏之法更能生果。

    稱之為報。

    攝大乘論雲。

    生義名果。

    熟義為報。

    共用為果。

    獨用為報。

    今且依佛果義釋者。

    般若為因。

    薩婆若為果。

    五度為因。

    福德莊嚴為報。

    又佛德酬因為果。

    更起應用義為報。

    又法身為果。

    報身為報。

    故涅槃雲。

    涅槃無因而體是果。

    即是法身本有修因所得故稱為報。

    如是本末者。

    波若為因名本。

    薩婆若為果名末。

    亦得雲。

    由薩婆若說般若故。

    薩婆若為本。

    波若為末。

    故智度論雲。

    波若為佛生因。

    佛為波若說因。

    十地經雲。

    如是十地義。

    諸佛之根本。

    即十地為本。

    佛為其末。

    又言。

    如是十地義。

    從佛智慧出。

    即佛為本。

    十地為末也。

    究竟等者。

    攝上因果歸于非因非果不二之理。

    故藥草喻品雲。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文)言佛德酬因為果起應用為報者。

    問。

    上句可爾。

    下句雲起應用義。

    何名報耶。

    答。

    應者是報義。

    謂報衆生機感故為應。

    亦即為報也。

    問。

    涅槃無因而體是果者。

    本有故無因。

    若爾何名果耶。

    答。

    酬因顯之故亦有果義。

    問。

    若爾與報佛義何異耶。

    答。

    直取酬因顯義為報。

    分取所顯。

    取萬德體之義為法身。

    此法身是果德故亦名果也。

    又取生義為報。

    取顯義為果。

    此依淨影意。

    而于今義者。

    隻是傍義。

    非正意也。

    次明十無上義。

     十種一乘義 玄一乘義雲。

    三一開會凡有十門。

    一者開三顯一(開昔三乘是方便。

    示今一乘是真實)二者會三歸一(會彼三行。

    歸一佛乘)三者廢三立一(廢昔三教。

    立今一乘)四者破三明一(破執三之情。

    明一乘之道)五者覆三明一者(昔以三覆一。

    今以一覆三)六者三前明一(鹿苑三前寂滅道場一乘)七者三中明一者(鹿苑已後三乘中佛乘第一)八者三後辨一(三乘之後法花會三歸一)九者絕三明一(如無言世界不論三一。

    此為佛事是一)十者無三辨一(如香積佛土無二乘名。

    但有菩薩。

    是無三有一)前之五種就義論一。

    後之五種約時處明(略抄)義章明四。

    一簡别名一(随化分三簡别彼也)二彼别名一(為破執三是故言一)三會别名一(攝三歸一故名會别)四無别名一(就實論乘由來無别) 二究竟義 二究竟義者。

    法華玄第二雲。

    今明。

    藥草品分明有二究竟凡舉兩果。

    一者初文雲究竟至于一切種智。

    此舉智果究竟。

    顯二乘人智不究竟也。

    二者雲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

    此舉能究竟顯二乘人能不究竟。

    既明兩義。

    是以前後開二文也。

    以後明斷究竟故。

    所以涅槃空無諸相。

    問。

    何以知舉果及果果耶。

    答。

    譬喻品合大車亦舉二果。

    皆以如來滅度。

    謂果果也。

    諸佛定慧謂果也。

    佛德雖多莫出斯二也。

    又惠龍法師為法花之果。

    其人雲。

    大涅槃空無諸相。

    又雲。

    空無煩惱。

    與今意同也○(雲雲)藥草品疏雲。

    究竟至于一切種智。

    釋上一味。

    離前三相故。

    累無不盡。

    由離三相故。

    照無不圓。

    照無不圓故非無。

    累無不盡故非有。

    即是中道之法也(雲雲)三相者。

    煩惱業苦三道也。

    見次上文。

    又雲。

    究竟涅槃常寂滅相終歸于空者。

    有人言。

    雖過去過塵沙。

    未來倍上數。

    終入無餘灰斷涅槃故言終歸于空。

    因此釋壽量佛無常也。

    今明若佛壽雖長終入無餘。

    此乃是壽羅漢。

    非是佛也○今明有二種義。

    一者凡聖終歸大涅槃故言終歸于空。

    亦如肇師涅槃無名論雲。

    視聽之所不暨。

    四空之所昏昧。

    九流于是乎交歸。

    祥聖于是乎冥會。

    九流者六道三乘。

    終證大般涅槃。

    即用此文意以作論也。

    二者自昔已來。

    開五乘教用。

    至于法花息用歸體。

    則無複五乘。

    故言終歸于空○問。

    上明終歸一切種智。

    與今何異耶。

    答。

    皆通是一道清淨。

    随義立名。

    或稱種智。

    或名涅槃。

    或名一乘。

    或名波若。

    故前明終歸種智。

    謂三菩提果也。

    今言終歸涅槃。

    謂果果也。

    即由二乘智非究竟智故。

    終歸佛智。

    二乘涅槃非究竟涅槃故。

    終歸大涅槃也。

    上合大車亦取此二義合之。

    如前釋也(文)如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