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四

首頁
    前釋者。

    譬喻品疏雲。

    如來滅度合彼大車。

    所以前舉大涅槃合大車者。

    二乘正宗小滅故。

    今用大滅。

    以代小滅故也。

    又上見滅小苦故。

    與其小滅。

    今滅大苦名如來滅度也。

    是諸衆生下。

    第二舉衆德以合大車。

    悉與之言合等賜也。

    諸佛禅定合大車也。

    前即是果果合大車。

    今用果義合于大車。

    果果謂累無不盡。

    果謂德無不同(雲雲)又釋偈雲。

    是乘微妙者。

    德無不圓也。

    清淨者累無不盡也。

    以德無不圓。

    累無不盡故。

    超出二乘稱為第一(文)今以二究竟顯宗大義。

    古以終歸于空之文偏為以空為究竟。

    今所習義旨趣稍異。

    以二究竟合成中道不二理矣。

    法花玄二雲。

    二究竟。

    上文明智究竟。

    下文明斷究竟。

    即異他師唯明空也。

     願行二法義 願行二法是大道雲綱領也。

    願是發菩提心。

    行者修菩薩行也。

    淨名玄第八雲○初章明為物名土。

    即是發菩提心心即淨土根本。

    所以然者。

    既欲取佛土。

    宜發佛心。

    故菩提心為淨土本。

    次章明淨土因。

    即修菩薩行。

    修菩薩行方得佛土。

    趣佛之門唯此二意。

    是故花嚴善财童子遍遊法界諸善知識。

    皆雲。

    先已發菩提心。

    未知雲何修菩薩行。

    今此二章還明兩法(文)維摩經佛國品有二章文。

    初雲。

    衆生之類是菩薩佛土。

    次章雲。

    直心是菩薩佛土。

    今則釋此二章文也。

    問。

    于衆生類亦起攝取行。

    于佛土起直心。

    亦是發菩提心。

    既爾如何以為物取土為發以。

    以直心為行耶。

    答。

    先為物起願。

    欲取淨土。

    發心義顯。

    次修直心方名為行。

    此約義顯。

    且分為二。

    理實相通。

    不可全别。

    又發菩提心即是行菩薩行。

    求佛果德時。

    其心起作故。

    修菩薩行即發菩提心。

    起諸行者。

    皆以心為主故。

    然為分别初後次第故分心行。

    二章亦爾。

    雖各具心行。

    且分章句耳。

    法花譬喻品疏雲。

    若就因車釋者。

    略舉願行。

    願則上求佛道為高。

    下度衆生為廣。

    行趣無上菩提為高。

    遍諸道為廣也(文)(釋其車廣廣也。

    此就行願各有上求下化二種也) 發菩提心義 問。

    如何名為發菩提心乎。

    答。

    凡言發菩提心者。

    該通三乘。

    若别論大乘者。

    具應言發無上菩提心也。

    然大乘亦得直雲發菩提心。

    以存略故。

    又由勝故。

    此發菩提心或名大道心。

    或名發道意。

    複名淨心也(已下出諸文) 大意第一(發菩提心者是佛因。

    因中有二。

    謂發菩提心與修菩薩行也)淨名玄第八雲。

    為物取土。

    即是發菩提心。

    心即淨土根本。

    所以然者。

    既欲取佛土。

    宜發佛心。

    故菩提心為淨土本。

    次章明淨土因。

    即修菩薩行。

    修菩薩行方得佛土。

    趣佛之門唯此二意。

    是故花嚴善财童子遍遊法界諸善知識。

    皆雲。

    先已發菩提心。

    未知雲何修菩薩行(雲雲)法花論雲。

    乃至童子盛聚沙為佛塔。

    如是諸人等皆已成佛道者。

    謂發菩提心。

    行菩薩行者。

    所作善根能證菩提。

    非諸凡夫及決定聲聞本來未發菩提心者之所能得故(雲雲)疏中卷雲。

    一明菩提心菩薩行。

    此二善根能證佛果。

    非諸凡夫下。

    此明凡夫及決定聲聞。

    此二善根不得成佛○問。

    經曰。

    言一切善根皆成佛。

    雲何但言發菩提心善方成佛耶。

    答。

    佛意雖修一切善。

    要須發菩提心也。

    又假一切善為菩提心因緣。

    可終須發菩提心也。

    菩提心者是佛心。

    發佛心方得成佛(文)(此等文意對修菩薩行以明發菩提心考經依論其義已顯矣) 名義第二(菩提與道及以佛。

    是其所求果。

    發心者因之體也)勝鬘寶窟上卷雲。

    書傳威德。

    面睹妙身。

    故前歎佛。

    發心願求。

    歎佛既發菩提心。

    次明作菩薩行(雲雲)又雲(釋于大乘不欲之文)若約位論者○于大乘不欲。

    則無内凡三十心○(下有人釋也)初地發心求佛大乘。

    名欲大乘(雲雲)法花方便品疏雲(解佛種從緣起之句也)此菩提心假緣而起。

    起即發也(雲雲)(準此等文。

    願求佛果名菩提心。

    起此願求心名發菩提心。

    此亦即是菩提心之大意耳。

    又更檢求其義非一。

    謂信菩提故。

    念菩提故。

    趣菩提故。

    證菩提故。

    名菩提心。

    此等諸義皆是枝條之傍義。

    并非發心之大宗矣。

    其文下出之)方便品疏雲。

    值佛菩薩。

    聞說大乘。

    生一念無所得信。

    此無所得信是佛道種子(雲雲)信解品疏雲。

    聲聞回小入大。

    始得入十信之位。

    故前文雲。

    汝舍利弗以信力故得入此經。

    即其證也(文)(準此等文。

    以信名菩提心也)觀無量壽經疏雲。

    别則以菩現心為業主。

    餘善為緣故。

    雙卷經雲。

    十念菩提為因得主(雲雲)(經雲。

    發菩提心乃至十念念無量壽佛。

    釋意即為十念菩提也)勝鬘寶窟中卷雲。

    今所明者。

    初心即行攝受正法。

    故涅槃雲。

    發心畢竟二不别(雲雲)(經雲。

    攝受正法終不忘失也。

    意不忘失者即是念也)智論四十一雲。

    菩薩初發心緣無上道。

    我當作佛。

    是名菩提心(雲雲)(此明念知我當作佛即念菩提也。

    此直明知當來之果。

    非必約願求等也。

    或即顯願求作佛。

    以是發心三大宗故。

    準此等文。

    念菩提故名菩提心也)法華玄八雲。

    五人發菩提心時。

    必是雙厭之人既登聖位必不作凡。

    今複發菩提心則厭二乘道。

    是故此人不起凡夫行。

    亦不起二乘行。

    所以至佛道(雲雲)(五人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