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有七科(附一乘義)
三障義。
五濁義。
五逆義。
三業義。
四業義。
三聚戒義。
七衆戒義。
三障義
言三障者。
煩惱障·業障·報障。
是其三障。
金光明疏雲○修功德故離業障。
修智慧故離煩惱障。
離煩惱障故與理相應。
即得應身。
離業障故随物無礙。
即有化身。
二障既離。
果報阿梨耶即滅不起。
法身之體究竟顯(雲雲)言報障者。
謂八難也。
金光疏雲○輕^8□難者。
謂心無主。
當即是散亂煩惱。
若配八難即是世智。
近惡友難者。
即是惡緣。
若配八難即是無想天等外道也。
三有險難者。
謂起惡處所。
若配八難即是北郁單越。
無求出世意故。
三毒難者。
謂起惡内因。
若配八難即是三途。
多癡生畜生。
多貪堕餓鬼。
多嗔入地獄故也。
元難難謂惡報也。
若配八難即是根不具足難。
值好時難下。
明作惡時節。
若配八難即是佛前佛後(文)法華提婆品疏雲。
成實論明四輪治于八難。
今明一念信法華經不疑此品具離八難不堕地獄。
離三途難。
生十方佛前。
離佛前佛後難也。
常聞此經。
離世智難。
若生人天中。
離聾盲難。
若在佛前蓮華化生。
離邊地長壽天難也(文)言四輪者。
彼論四法品雲。
又經中說天人四論能增善法。
一住善處。
二依善人。
三自發正願。
四宿殖善根。
住善處者。
謂處中國離于五難。
依善人者。
生值佛世。
宿殖善根者。
不聾啞等。
自發正願者。
正見是也(雲雲)仁王疏雲。
難有八。
一疾病苦難。
二杻難。
三械難。
四枷難。
五鎖難。
六檢系。
七四重五篇等是八五逆。
殺父。
殺母。
殺真人羅漢。
出佛身血。
破和合僧。
此八難也。
又複八者。
三途難即三。
四佛前佛後難。
五邊地難。
六聾盲喑啞難。
七世智辨聰難。
八長壽天難(文)此文明兩種八難。
後八難者正理修道為難。
前病苦等八難直以苦因苦果為難也。
五濁義
仁王屬累品疏雲。
所言五濁者。
一衆生濁。
二命濁。
三見濁。
四煩惱濁。
五劫濁(文)法華玄五。
别有五濁義。
初明大意為釋前三後一之義(雲雲)次釋名雲。
若通而為言。
凡是衆生有此五。
皆名為濁。
所以然者。
有衆生即衆生濁。
有時即劫濁。
有生死涅槃凡聖等見。
皆名見濁。
有所得生心動念勞役觀心。
皆煩惱濁。
未得法身惠命。
即是命濁。
一有此五皆不得一乘淨觀障翳正道。
豈非濁耶○所言五者。
煩惱與見此正是濁。
此二所成衆生名衆生濁。
即此衆生連持之命為命濁。
此四種時謂劫濁也。
若無前二。
後三不名為濁也。
因果分者。
煩惱與見謂因濁。
餘三果濁。
人法分者。
衆生為人濁。
餘四為法濁。
時法分者。
劫為時濁。
餘四法濁。
三障分者。
衆生·命·時為報障。
煩惱與見即煩惱障。
而業含其中也。
但五濁通輕重。
三障但是重。
謂障聖道。
聖道方便故立三障名也。
問。
三障五濁見思辨何異耶。
答。
見思正取惑性品數煩惱相番五濁及三障則通惑非惑皆是障。
又不論品數煩惱相障也○今明五濁但是界内唯據穢在也。
三似接五濁者。
衆生為因成假命。
謂色心連持不斷是相續假相待可知也。
又大乘三假者。
衆生為受。
餘四為法。
此二皆有名。
謂名假也。
次二别論之。
煩惱與見開為二者。
煩惱名通。
諸身語别。
又見謂五利。
煩惱謂五鈍。
又屬受名煩惱。
屬見劫為見。
又煩惱據在家衆生。
見謂九十六種外道。
又六十二見名為見。
餘皆屬煩惱。
衆生者會衆法而成為宰一之主故名衆生。
即一世論也。
處處受生故名衆生。
三世論也。
前通凡聖。
後但凡也。
命與劫異者。
劫時長。
命時短。
劫但時。
命以法常時。
劫通内外。
命但據内。
又三小劫但害衆生不損外物。
三大劫但損外物不害衆生。
三小劫但人中。
三大劫通二界。
此皆短狹。
若是命通三界通于五道。
又劫名苦濁。
命各各有。
謂不共濁故異也。
然取小劫為劫濁。
大劫時通也。
問。
幾時名小劫。
答。
八萬歲至十歲為一小劫。
如是八十反為大劫也。
問。
但煩惱與見成餘三種故三種名濁。
當餘三種亦名為濁耶。
答。
餘三亦因是濁。
如短命惡時惡人皆是苦果。
能令起煩惱及見故是濁也。
然終是相常不無強弱也(雲雲)初明通門。
自所言已下别門義也。
維摩疏三雲。
從百二十歲下至三歲。
悉是命濁(雲雲)問。
玄論雲下至十歲。
今何雲下至三歲耶。
答(雲雲)觀經疏解濁惡不善五苦所逼之文雲。
言五苦者。
此如無量壽經五痛五燒。
如彼文出。
又亦得是五濁。
說五濁為五苦(文)五痛者。
謂五戒所離五惡所招五種苦果。
現在後世名為痛燒。
又法華經方便品疏雲。
法花論雲。
正為釋疑。
疑雲。
諸佛于何時中說三乘是方便。
為斷彼疑。
諸佛出五濁惡世。
謂劫濁等故。
初明劫濁也。
又劫濁通于劫濁内分五濁耳。
若爾心法辨時。
應言濁劫。
今以時目法故雲劫濁耳。
次煩惱濁者。
成前劫濁及複衆生濁也。
以衆生濁後明見濁者。
衆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