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品疏雲。
肴膳者。
肉食為肴。
細劈肉也。
菜食總名^7□(速音)此經未制斷肉故明菩薩施肉。
涅槃四相品已去斷肉。
至大衆問純陀持諸肴膳來者。
為純陀從哀歎品還家不聞四相品制故爾。
大衆問品雲所食無異者。
同化成菜食也(文)涅槃疏六雲。
他明昔未有斷肉制。
今始有斷肉義。
小乘教并戒律中猶未制也。
而楞伽經與菩薩戒方制斷肉。
問。
若楞伽經已唱斷肉者。
今教何意更斷。
古老法師楞伽經制止制菩薩未制聲聞。
今教始制聲聞。
所以有今文也。
今明不爾。
彼經何時但制菩薩不制聲聞。
彼即普斷。
故偈雲。
為利殺衆生。
持錢網現肉。
三業皆不善。
死堕叫喚獄。
此不的言菩薩也○前雖制竟。
而此是大事。
今臨涅槃故複重制(雲雲)既言重制者。
那言從今日始不聽聲聞弟子食肉。
他見此文雲。
今斷聲聞。
昔斷菩薩。
今明從今日始者。
此是涅槃時之始。
非不前時為始。
故言從今日始也(文)
問。
前教中制聲聞斷肉者。
何雲今始不聽耶。
又有何證耶。
答。
如文。
問。
涅槃時始者。
其意未顯。
既以涅槃時為始。
猶是前時未制也。
又偈雖不的言菩薩。
而楞伽經大意為菩薩。
說至極大乘。
其會座上亦無聲聞。
故知唯為菩薩。
制斷肉耳。
設雖一切人制斷肉。
而于其時未對聲聞故。
古師釋爾。
今何為不爾耶。
答。
是涅槃之始者。
謂涅槃經始制。
楞伽經亦始制也。
凡論制戒。
并是始耳。
若非始者。
何言制耶。
問。
若前已制者。
為何重制耶。
答。
經分前後故。
以後時望前為重。
而論部别。
機宜各别。
自有機聞前教之制。
自有機聞後教制也。
故雖涅槃始制。
亦得前經制也。
不可以聲聞菩薩分别之。
涅槃疏次下雲。
夫肉者斷大慈種者○殺生傷大慈。
食肉傷小慈○小慈為大慈之種。
今既食肉斷于小慈。
即是斷大慈種。
又解。
隻此食肉即是斷大慈故雲斷大慈種(文)初解易知。
後解意者。
即以大慈望佛果為種。
又義雲。
大慈皆盡雲斷大慈種欤。
又斷十種不淨肉九種清淨肉之釋可見疏文。
此斷肉制對文殊問經知之。
但彼是方便說耳。
次無作色有無涅槃诤論也。
涅槃疏十八雲。
若是薩婆多明有無作而無作是色。
無作色從身口二方便善生。
則是受戒時身禮敬口言能持等生。
故無作有色。
故偈雲。
十色謂色入。
亦無作假色。
是别色陰。
牟尼之所說。
若僧祇部人明無有無作。
故非是色。
明此戒直是制惡法。
若不作惡則是持戒。
先别無作也。
若是呵梨所明。
有無作而是非色非心法。
問。
此法為攝屬色耶。
彼明此戒是非色非心。
而從心生故屬心。
是行陰攝。
故雲。
離思無報因。
離受無報果。
皆從心生而是非色非心也○(菩薩王子問)佛答。
有無作色故。
雖在惡無記中猶不破戒。
故睡眠悶等是時常生也○我于餘經明。
戒則是遮制。
此則破薩婆多。
勝後是破僧祇。
不得佛意故。
意無作色也(文)薩婆多義所引偈雲亦無作假色者。
此是誰心。
論界品頌也。
長行雲。
無作假色者。
如業品說。
即彼業品雲。
又複作因故作果故。
見因說果。
如世尊說。
形質故是色。
無作亦非色。
以作是色故彼亦名色(文)意雲。
業體是實。
而非質礙。
無其色義。
而名色者。
因作色生故。
故色名是假耳。
非法體是假也。
次明頓制漸制不同。
涅槃疏六雲。
明如來在舍衛二十五年。
何不為波斯匿王頓說經頓制戒。
何言說經初說無常淺教。
今日方複說常住深妙教。
何意制戒即不頓制。
波斯匿王兩過請佛頓制。
一者因舍利弗。
明制戒有十利。
佛亦不頓制。
二者因跋耆(跋耆者亦雲是舍衛國也。
本注也)比丘犯戒波斯匿王又請佛頓制戒。
佛亦不聽。
何如此耶○或名為犯或名不犯○何初開三種淨為不犯。
三種不淨為犯。
乃至後時複明十種為犯等(雲雲)(此釋問意也。
三種淨及十種者。
斷肉制也)同卷又雲。
若是聲聞戒漸制不頓制。
不因事不逆制。
若是菩薩戒即頓制預制(文)言漸制不頓制不因事者。
總是漸制。
對菩薩戒頓制也。
不逆制者。
對菩薩預制也。
言漸者。
謂諸戒次第制。
即戒成自相望雲之。
言不逆者。
望所離惡未起之前不預制也。
同卷又雲○衣未有孔不可前補。
衆生未有罪不得先制。
衣正譬教。
即是戒。
孔譬犯戒。
補譬制戒。
戒善以補之。
須提那初犯戒。
因即制之。
前言衣譬戒者。
此譬通戒。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也(文)同第三雲。
佛初出即雲。
諸惡莫作諸善奉行(文)又雲。
昔為父鱗瞽龍說三歸。
五百價客說五戒也(文)法華疏第一引集法藏經雲。
侍者阿難凡發四問。
一問。
以誰為師○三問。
雲何與惡人共住○如來答雲。
戒能訓誨。
可以為師○梵法默然伏彼惡人○(雲雲)百論疏上雲。
一切善法戒為根本者。
戒如大地。
為衆善之根。
地持雲。
如來三十二大人相由持戒得。
若不持戒。
尚不得下賤人身。
況大人相(雲雲)
名教抄第五
建仁二年五月九日黃昏于東大寺為興法利生書寫之畢。
留贈後見共期佛惠
三論宗覺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