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有衆生。
去來無衆生(文)
次明三歸于止善作善是何。
論疏次文雲。
問。
三歸為屬止為屬行。
答。
因三歸得戒。
三歸屬行善。
戒屬止善。
問。
三歸止邪。
雲何屬行。
答。
雖複止邪。
意在歸向。
如下雲。
布施雖止悭。
而善行為本(文)問。
窟雲。
菩薩戒師通于道俗者。
八戒等雲何。
答。
百論疏雲。
問。
俗人亦得授他八戒不。
答。
得也。
如夫前受後為婦授。
如昔有輪王授人八戒。
八戒既爾。
五戒類然。
但多就出家人受耳(文)
次十種得戒。
百論疏上雲。
十種得戒不出三根及與三業。
今明此三則攝十種(雲雲)(殘文如三聚出之。
然疏文不具列十種得戒名相也)
次明受比丘戒師。
涅槃疏十七雲。
如今受戒有三師七證。
白四羯磨為緣。
此戒從衆緣生(文)仁王疏中雲。
天無出家法。
今言出家者。
心依佛出生死之家人。
有剃除須發出家成比丘衆。
天有舍俗入道成菩薩僧(文)三論玄雲。
于二百年滿有一外道名大天。
爾時○諸外道為利養故皆剃頭出家。
便有賊住比丘。
大天為賊住主。
大天身自出家。
所度弟子依大天衆出家受戒。
爾時衆人共诤斯事。
上座部雲。
和上無戒及破戒。
阇梨有戒。
大衆亦有戒。
受戒則得。
大衆知和上無戒而與共受戒者。
大衆得突吉羅罪。
問。
戒既不從和上得。
何故稱和上名。
答。
欲令受戒。
後和上攝錄教論弟子耳。
薩婆多用此解。
餘部言。
和上無戒及破戒大衆有戒則不得戒。
戒從和上得故(雲雲)
涅槃疏五雲。
破戒離僧。
此雲破戒者非自破戒。
其自身持戒。
而與破戒者往還同共說戒布薩。
即是破戒(文)
次明犯重舍戒不舍戒。
涅槃疏十八雲。
若是薩婆多八犍度·毗婆沙·成實論等并言。
犯重不失戒直是污戒。
唯有四卷文雲。
犯重失戒不知何意作此說。
彼既抄毗婆沙。
婆沙中無此語。
不知彼何處得此語。
為當是翻者誤也。
複有善見毗婆沙。
此是善見律毗婆沙。
然外國八十部律。
有八十部毗婆沙。
唯有善見律毗婆沙度此。
而不具足。
彼文雲。
受戒中間。
若值佛法滅者。
戒則失。
如年二十受戒。
至年二十五佛法便滅。
此人爾時戒自然失也。
舊明五時舍戒義。
一者死時舍。
二犯戒時舍。
三還俗時舍。
四邪見時舍。
五法滅盡時舍。
複有師解。
法滅盡時不失戒。
我本受戒要期盡形壽。
佛法雖滅而戒不失。
但佛法滅後而受戒。
不複得也○今明。
失不失無定。
為不畏罪衆生者唱失戒。
亦犯重則失戒。
不淨受壇越信施。
佛法死人也。
若為畏罪之人者。
意犯重作已生重慚愧。
迷悶欲犯死者。
向此人。
明戒于在不失。
但污染。
應便忏悔也(雲雲)(律師會釋。
體不失用失。
俱舍頌雲。
舍别解調伏。
由故舍命終。
及二形俱生。
斷善根夜盡。
有說由犯重。
餘說由法滅。
雲雲。
今文舊義五時舍中阙失二形生及夜盡。
但夜盡非盡形壽故不明欤)問。
大師所覽毗娑沙是西涼所翻本。
既為兵火所焚。
唯三犍度存。
其文多阙。
何疑四卷毗昙為譯者誤耶。
答。
此意見舍戒文存。
而但說犯重不失戒也。
次明五戒八戒具受不具受。
涅槃疏十八雲。
若是薩婆多人明五戒要須具受方得。
不具受則不得。
他難。
若具受則得。
不具受不得者。
何有一分優婆塞乃至滿分優婆塞等耶。
彼解雲。
受時要須具受。
持時或持一戒則是一分優婆塞。
二三等皆爾也。
若是成論即将受以例持。
若持則随持一戒二戒皆得者受亦得。
然此則不具足受義○若不受五戒直依二寶。
亦得名優婆塞。
故有三優婆塞。
一者三歸。
二五戒。
三八戒也○此是互例。
五戒既明不具。
即兼八戒亦不具。
八戒既明具。
即兼五戒具。
今此中明戒具者。
非是八中具足持八為具。
持一二三等為非具。
今明或晝持夜不持。
夜持晝不持。
此一日一夜則名為具也○經中明。
億耳比丘○其在家時。
人謂為福德人。
要其入海采寶為薩縛主。
出海邊後時船夜發。
其在岸不得上船。
船去。
即在海邊宿一樹下。
忽見金床帳出。
有一天女天男出在此床帳中。
歡喜受樂飲食适意。
至明白日即見。
罐湯煮之。
還是此二人受罪。
億耳因去更宿餘樹下。
後于白日見金天男天女受樂如前。
而夜中受罐湯之苦。
億耳因問。
何故爾。
彼答雲。
若是前時男女。
此人盡日破戒。
夜中受迦旃延戒。
以夜持戒故夜受樂。
晝破戒故晝受苦。
後人類可知。
前人即是屠兒。
晝殺生。
夜持戒。
後人夜殺生。
至天曉則持戒不殺(文)
以明斷肉。
涅槃疏六雲○食三種。
淨肉者。
昔令離見聞疑三事外名為淨肉。
即許食也。
佛答。
此即是随事而制也(文)(佛答迦葉菩薩問也)又雲。
扶制○明若行來^7□路純食肉國土都無米糧但有肉者。
是得肉食。
雲何得食。
當以水洗令無氣味得者亦食(雲雲。
文)(私雲。
扶制者傍助欤)又雲。
所以于今時一切斷者。
今時一切衆生悉有佛性。
皆當成佛。
豈容佛佛自相食。
為此故今時悉斷。
又欲明長壽因(雲雲)法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