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五

首頁
    如今亦觀之名為智者○無始已來起六道業。

    深而且大。

    故喻之如海。

    非實相觀無由滅之(雲雲)言轉重為輕者輕重輕受顯也轉有為無者。

    直滅罪也。

    涅槃師子吼疏雲。

    師子吼前問。

    雲何輕報重受重報輕受。

    佛言下正答。

    就愚智二人判(雲雲)觀音品疏雲。

    有定業者稱猶不脫苦等(雲雲)今雲。

    有定業不轉者。

    此約一類别人論之。

    實無定業。

    作正觀力令不定故。

    問。

    若言諸業皆不定者。

    何名四業。

    答。

    約小乘意則有四業。

    又大乘中亦有定業。

    于不修無所得忏悔者猶有定業。

    故涅槃疏一雲。

    欲顯般涅槃慈悲實益故。

    所以不來。

    實益者。

    即如梵行滅于四重五逆。

    阇世王如此重罪得聞梵行即滅(雲雲)小乘專以五逆為定業。

    既雲滅五逆定業。

    何有定業稱觀音而猶不滅耶。

    故知舉定業明不脫苦者。

    且約不依無所得教修忏悔耳。

    問。

    念觀世音即應是無所得善耶。

    答。

    若極劣者雖念大乘。

    未成無所得善。

    但結緣耳。

    應雲雖是初心凡夫亦先造五逆等。

    若依大乘教能生深信。

    便成方等忏悔得脫苦果。

    如下品人滅罪生淨土也。

    若依此義。

    設雖不依無所得意。

    餘不定業可脫苦也(具如文義要等抄之)複有四業。

    謂黑白雜三及無漏業。

    凡論諸業明一業二業乃至十業。

    如文廣辨之。

     三聚戒義 三聚戒者。

    法花序品疏雲。

    明菩薩有三種戒。

    一律儀戒。

    二攝善法戒。

    三度衆生戒(略抄)寶窟上雲。

    攝律儀戒。

    攝衆生戒。

    攝善法戒(略抄) 次為明三聚戒體。

    先明止善行善不同。

    然後就之辨其攝屬。

    百論疏上雲。

    問。

    他釋二善其義雲何。

    答。

    舊有四釋。

    一雲。

    發無作為止。

    不發為行。

    二雲。

    作止惡心行善是止。

    不作止惡心直泛爾而作。

    名為行善。

    三雲。

    從息緣後生善體能止惡為止善。

    從息緣後善體不能止惡為行善。

    四雲。

    從息緣後生生為止。

    随身起滅為行。

    成論師又作四句。

    一心止無作止。

    二心行無作行。

    三心行無作止。

    四心止無作行。

    如人欲受戒。

    發初作止惡意。

    請師僧等中間未發無作。

    此是心止無作止。

    心行無作行者。

    即興心正受戒時。

    發無作也。

    心行無作止者。

    即是道定戒。

    第四可知耳(文) 次明相攝。

    百論疏次文雲。

    問。

    攝善法等三聚戒屬何善耶。

    答。

    一雲。

    攝律儀戒屬止。

    餘二屬行。

    二雲。

    三種戒并是止善。

    如動身口及求戒心。

    發得作戒即生無作。

    謂誓息一切惡。

    誓行一切善。

    誓度一切衆生。

    并生三種無作。

    如誓行一切善。

    即有漏善法無作生。

    止不行一切善之惡也。

    而後遂行一切善者。

    此是随順持戒耳。

    不以此為戒後不行一切善。

    即破此戒。

    攝衆生戒亦爾。

    故三戒并屬止善(雲雲)問。

    此二義中。

    為有取舍耶。

    答。

    大師正意取後義耳。

    法義序品疏雲。

    有人言。

    初戒以止善為體。

    後二以行善為體。

    今明不爾。

    若後二以行善為體。

    初受戒時樂修行度人。

    則應但受得一戒。

    菩薩之戒便不具足。

    今明三戒并以止善為體。

    初戒止息威儀之惡。

    次止不行善之惡。

    後止不度人之惡。

    故初受戒時具得三戒。

    但後時修行善法及度衆生耳(文)問。

    初受戒時。

    未修衆善。

    未度一切何能止不行善之惡不度人之惡耶。

    答。

    止善是制限義故頓得之。

    又于一善止無多惡故。

    初時頓得。

    行善不爾故初不具也(寶窟受戒不同舊釋。

    如下出之) 次明戒體。

    寶窟上雲。

    毗昙以色聚為體。

    成實用非色非心為體。

    譬喻部以心為體。

    璎珞雲。

    一切菩薩凡聖戒盡以心為體。

    心若盡者戒則盡。

    心無盡故戒無盡。

    故六道受得戒但解語而受得不失。

    若依璎珞别明三戒體者。

    攝律儀戒謂十波羅蜜。

    攝衆生戒謂慈悲喜舍。

    攝善法戒所謂八萬四千法門。

    此以四等為化他故是攝衆生戒。

    十度是自行故取為攝律儀。

    攝善法通自他故取八萬四千法門為攝善法也(文)涅槃疏十八雲(诤論)若是薩婆多明。

    有無作而無作是色○若僧祇部人明。

    無有無作故非是色○若是呵梨所明。

    有無作而是非色非心法○而從心生故屬心。

    是行陰攝。

    故雲離思無報因。

    離受無報果○(雲雲) 次明所治。

    寶窟雲。

    大宗此三種戒。

    則無惡不止。

    無善不行。

    無人不度。

    五住地惑通是所治也。

    然戒法以止善為體。

    止棄物之惡為攝衆生戒。

    止不修行之惡為攝善法戒。

    除此二外止起惡之心為攝律儀。

    故三戒别治三惑也。

    又此三戒斥二乘之戒惡。

    攝律儀者遍防三業罪非。

    斥二乘但防身口。

    攝衆生者不棄物之心。

    斥二乘獨善之行。

    攝善法者誓行衆善。

    斥二乘偏近小行(文) 次作無作分别。

    窟雲。

    一雲。

    單用作善為體。

    二單用無作善為體。

    三合用作及無作善為體。

    然此三戒并有作無作。

    作即誓心。

    無作即是從心生戒遠至菩提。

    小乘正以無作為體。

    作心難恒。

    大士即兩取也。

    若屍羅與波若合用。

    則以心戒為本。

    常有心即無作常生(文) 次通别門。

    窟雲。

    通而為論。

    悉是攝律儀戒。

    戒皆有被物之用。

    是攝衆生戒。

    地持雲。

    律儀總三聚戒通名律儀。

    于律儀中分出餘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