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五

首頁
    二聚。

    餘殘者是律儀。

    律儀既通。

    餘二亦通。

    但約立意不同故分為三耳(文) 次明次第。

    窟次文雲。

    璎珞經先明攝善。

    次明攝生。

    後明律儀。

    又初明無惡不息。

    次即無善不行。

    後明無人不度。

    今文明三戒次第者。

    前要須自行息惡故第一明攝律儀。

    然後方能及他故第二明攝衆生。

    自行化他必須生善。

    通自行化地故明攝善法也(文) 次明因果門。

    窟次文雲。

    依攝大乘論。

    三戒為三德因。

    息一切惡為斷德因。

    修一切善為智德因。

    度一切衆生為恩德因。

    初一累無不寂。

    次一德無不圓。

    謂自成佛也。

    恩德亦令衆生具得二事。

    則他成佛也。

    故受此三戒。

    若自若他一切成佛。

    即是不可思議廣大之義(文) 次明大小相對。

    窟雲。

    第十大小門。

    小乘無重受。

    大乘有重受。

    小乘有舍戒。

    大乘無舍戒。

    小乘有簡衆。

    大乘無簡衆。

    故奴婢畜生解佛語者皆得受戒。

    小乘戒二師十師二十師。

    大乘唯一師。

    小乘防二業。

    大乘防三業。

    小乘盡一形。

    大乘竟佛果。

    小乘随犯漸制。

    大乘未犯頓制。

    小乘戒有定數。

    如從十戒乃至五百。

    大乘不定。

    或六重或八重。

    二十八輕。

    或三十二種。

    或十重四十八輕。

    涅槃疏内具會其同異也(文)(此有八異。

    又窟此文于十大受作十門釋之也)言涅槃疏内具會其同異者。

    涅槃疏六雲。

    若是聲聞戒漸制。

    不頓制不因事。

    不逆制。

    若是菩薩戒即頓制預制。

    如今先合後誅也。

    以菩薩利根一聞即能不起(文)言不頓制不因事者。

    此應是一句也。

    謂非其頓制之不因事也意雲。

    漸制即因事而漸制耳。

    仁王經受持品疏雲。

    六重者。

    四重加不沽酒為五。

    不說四衆罪過為六。

    二十八輕者出善生優婆塞經。

    第一不供養父母師長。

    二者耽樂飲酒。

    三者不能瞻身病苦。

    四者有乞食不能随多小與而令空去。

    五者若比丘比丘尼長老前宿處優婆塞等不須禮拜問訊。

    六者若見四果犯戒生憍慢心。

    七者月月不能持六齋受八支戒。

    八者四十裡有講法處不往聽。

    九者受招提僧卧具床座。

    十者疑水有蟲故飲。

    十一險難之處無伴獨行。

    十二獨宿尼寺。

    十三若為财命打罵奴婢僮仆外人。

    十四若殘食施四部衆。

    十五若畜生貓。

    十六畜養象馬牛驢一切禽獸不作淨施。

    十七若不儲僧伽梨衣缽盂錫杖。

    十八若為身田作。

    十九不得自為身命若作市易鬥秤賣物。

    一說價己不得前卻舍賤取貴。

    二十若在非處非時行欲。

    二十一商賈販賣不輸官稅盜棄而去。

    二十二若犯國制。

    二十三得新果菜不先奉三寶先自受用。

    二十四僧若不敢說法贊歎辄便自作。

    二十五若在沙彌比丘前行。

    二十六僧中付食不得撰擇取美過分而取。

    二十七不得養蠶。

    二十八行路之時遇見病者。

    不住瞻視方便付屬而舍去(文) 次明受戒方法。

    百論疏上雲。

    此中明三根得戒。

    一者上根人心生得戒。

    随大小乘。

    大乘人于佛像前或無佛像想念五師。

    從今身盡未來劫誓息一切惡。

    誓修一切善。

    誓度一切衆生。

    即便得戒。

    故普賢觀雲。

    但生心請五師。

    不須和上及與阇梨。

    即便得戒。

    次中根人得口語。

    如迦葉等自誓。

    佛為我師我為弟子。

    作是語時即便得發戒。

    若受戒者。

    謂下根人内有求戒之心外具人法二緣方乃得戒。

    人緣謂十師。

    法緣白四羯磨。

    問。

    受菩薩戒具得心生口語受戒三種不。

    答。

    得也。

    八戒等亦爾。

    但多就師受耳。

    問。

    受菩薩戒具幾種受。

    答。

    通具三受。

    一就大乘師受。

    二者若千裡内無師。

    就像前受。

    三直對想十方佛受。

    出普賢觀。

    餘戒亦通方例之。

    又釋此文。

    一人受戒必具三業意為求戒之心故雲若心生。

    口随順師僧故雲若口說。

    合掌禮拜即是身業故雲若受戒。

    問。

    此中三種攝十種得戒盡不。

    答。

    十種得戒不出三根及與三業。

    今明此三則攝十種。

    問。

    辟支佛于十種中是何得戒。

    答。

    依俱舍論。

    是自然得戒與佛同。

    問。

    佛定是何時得戒。

    答。

    舊引二文明兩種得戒。

    一引彌沙塞律十九卷。

    佛剃頭着出家衣時得身然戒。

    二用僧祇律二十三卷雲。

    種智初心得戒。

    有人會之雲。

    依前得是共聲聞戒。

    依後得不共聲聞戒。

    故佛具二木叉。

    今依俱舍論同僧祇。

    所以爾。

    前不得戒者。

    若爾前得戒。

    佛六年苦行受外道法。

    應當破戒。

    而未得戒。

    雖受外道法不破戒也(文)問。

    十種得戒為局大比丘戒。

    為當通諸戒耶。

    答。

    此文但以之對三根三業得戒明相攝。

    見其文相。

    應泛明得戒緣。

    不局大比丘戒。

    案大乘義章意。

    三歸得戒通一切沙彌俗人也。

    但俱舍等多分約勝舉大比丘戒耳(尋之)寶窟上明十門中雲。

    第三明受戒不同門。

    依璎珞經。

    受戒有三種。

    一者諸佛菩薩在前。

    得真實上品戒。

    二者諸佛菩薩滅度後。

    千裡内有前受戒菩薩者。

    請為法師。

    教校我戒。

    我前禮足。

    應如是語。

    請大尊者為師。

    授與我戒。

    其弟子得正法戒。

    是中品戒。

    三者佛滅度後。

    千裡内無法師之時。

    應在諸佛菩薩形像前。

    胡跪合掌自授受戒。

    應如是言。

    我某甲白十方諸佛及大菩薩等。

    我學一切菩薩戒者。

    是下品戒。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