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六

首頁
    之。

    此即自德總名法身。

    故知。

    先雲有為是應用耳。

    又義雲。

    離生滅故實是無為。

    以有法故假言有為。

    上下二文。

    各據一義。

    大乘玄教迹義雲。

    對法身真如空邊故。

    報佛十力十八不共等。

    是有法故言有為。

    非生滅有為(雲雲)一乘義雲。

    應身始起義是無常(雲雲)此名報身為應身也(大論四十四雲。

    十八不共法。

    雖為無為法。

    以作法故是為有為法雲雲) 三乘共十地義 三乘共十地出大品般若也。

    一幹惠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已辨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大品深奧品疏雲(第九卷)幹惠地者。

    未得定水。

    于小乘是四善根前也。

    于大乘未得順忍三十心前也。

    性地小乘四善根。

    大乘是順忍三十心也。

    八人小乘見道十五心。

    大乘無生忍入菩薩位也。

    見地小乘初果。

    大乘是阿鞞地也。

    然無生忍即是阿鞞地。

    但八人地據入初地心。

    見地據初地滿心也。

    薄地小乘第二果。

    大乘二地至十地。

    論雲。

    過阿鞞乃至未成佛。

    正斷煩惱及習立亦薄名薄地。

    離欲地小乘那含。

    大乘不配地。

    但明菩薩離欲得五通也。

    已辨地小乘無學。

    大乘佛地也。

    此七地不列别名故配菩薩辟支。

    既列别名故不辨配也。

    菩薩地二解。

    一雲歡喜等。

    二即從初發心至法雲。

    皆名菩薩地也(文)問。

    薄地至法雲地。

    不可爾離欲地無所配耶。

    若爾可七地已還為薄地八地已上為離欲地。

    以八地是色自在地故。

    應雲得五通。

    而何薄地遠至十地離欲不配地位耶。

    答。

    依論說雲過阿鞞乃至未成佛故雲爾耳。

    此意即顯菩薩地中實無薄地離欲地等。

    其薄地等但是小乘四果名耳。

    若欲一一相配亦不可嫌之欤。

    問。

    此七地不列别名故配菩薩辟支。

    既列别名故不辨配者意何。

    答。

    自幹惠至第七已辨地。

    不列聲聞小乘别名故。

    配大乘菩薩含大小也。

    辟支既舉小乘别名故。

    不以菩薩位配之雲也。

    問。

    涅槃疏七雲。

    三乘共十地者。

    一幹惠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見地·五薄地·六離欲地·七聲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薩地·十佛地(雲雲)第七既名聲聞地。

    何雲不列别名耶。

    答。

    彼名聲聞地者。

    且依義稱之非經本文。

    問。

    論雲薄地得阿鞞(雲雲)今何複雲過阿鞞耶。

    答。

    不證品疏雲(第九卷)薄地者。

    論雲得阿鞞菩薩也。

    非是三乘十地薄地。

    三乘十地薄地過阿鞞位也。

    論意初地名薄地。

    古解雲。

    此是六住名為薄地也。

    北人亦釋不同。

    一雲。

    三十心斷四住或餘四住習及無明住地正體及習故初地名薄地。

    二雲。

    三十心斷五住正體及四住習無餘無明住地習在故初地名薄地也(文)仁王受持品疏雲。

    依智度論。

    先世因緣七地菩薩有肉身。

    七地聲聞地。

    聲聞肉身成道借相解義故。

    雲七地有肉身也(雲雲)七地者。

    玄達菩薩。

    即遠行地也。

    辨忍雲得無生法等忍也。

    問。

    若爾何故雲七地聲聞地耶。

    此既非共地。

    何雲七地為聲聞地耶。

    答。

    經結位雲住第十地阿羅漢也。

    引三藏師雲(真谛)○二結盡名羅漢。

    七地見三界惑非有非無○又雲。

    分段生死盡名羅漢(雲雲)又雲。

    言十地者。

    前三賢加以七名第十地(雲雲)義意雲。

    遠行地名阿羅漢故名聲聞地欤。

    此非三乘共十地也。

    花玄六雲○如三乘共十地。

    八地即是二乘因果。

    九地與十地為大乘因果也(文) 五菩提義 法花新撰疏雲(分别品)大品無生品明有五菩提。

    彼直雲。

    菩提有五種意不列名。

    大論兩釋。

    一以三乘菩提。

    及柔順無生二忍為五。

    第二直就大乘作之。

    一發心菩提。

    二伏心菩提。

    三明心菩提。

    四出到菩提。

    五無上菩提。

    論雖列名亦不判位。

    人有三解。

    今略陳。

    一發心在善趣。

    伏心在種性解行。

    明心在初地至六地。

    出到在七地至十地。

    無上在佛地也。

    依此義今八生得初地明心菩提也。

    問。

    既是明心。

    雲何經言阿耨菩提。

     答。

    若作五菩提明義。

    第五始是無上。

    今總對二乘菩提有上故雲無上也(雲雲)此與大經五果回心雲八萬劫乃至十千劫得阿耨菩提其義同也。

     七方便義(三觀處附之) 七方便者。

    涅槃疏十二雲。

    有二種。

    一者即是數人所用七方便。

    五停心觀為一。

    總相念處二。

    别相念處三。

    足四善根為七也。

    複有七方便者。

    一色苦·二色集·三色滅·四色道·五色過·六色味·七色出。

    亦雲離亦雲滅也。

    然前四即是四谛○後三複是三谛者。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