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六

首頁
    解雲。

    後三偏觀愛之過患。

    色過即是愛。

    色味即是愛果也。

    滅即滅于愛果也(文)(意雲。

    愛過重故複觀之。

    問。

    何不重觀愛滅道乎。

    答。

    義章釋可見之。

    今以阿鞞三谛答。

    大論雲。

    随相十二因緣義雲釋言生道即是第八第一義觀為是不論等文)仁王疏下釋修七賢行雲。

    即七方便也。

    一五停心·二别想念處·三總想念處·四暖法·五頂法·六忍法·七世第一法(文)涅槃疏文。

    先總想念處。

    今先别。

    然先别後總當俱舍等說也。

    仁王疏上卷釋七賢有二義。

    一依小乘(始下卷所引)二依大乘。

    雲。

    一初發心人·二有相行人·三無相行人·四方便人·五習種性·六性種·七道種性。

    此七在地前調心順道名為七賢(文)問。

    觀色空等七方便配位何。

     答。

    涅槃疏十二雲。

    若論人解雲。

    位在四念處。

    假名空中三惠為論。

    在聞思二惠未得修惠也。

    數人判則深為學人說七方便。

    此即是無漏道。

    婆沙兩解雲在思惟道。

    次有一論師名波賒。

    解雲。

    前四方便在思惟道。

    後三在見谛道也(文)(數人則漢土學毗昙人論人者漢土學成論者也)義章雲(十二因緣義)若依毗昙。

    前四方便在四現忍及見道中。

    後三在于修道之中(雲雲)(釋文相違可撿決之)問。

    經亦雲三觀處者何。

    答。

    涅槃疏十二雲。

    三觀處者。

    謂無常苦無我。

    即是三修。

    論人解此三位在四善根中暖法以上。

    但是有漏。

    數人解三觀處。

    一雲。

    但是無漏。

    次一解雲。

    界入以為三觀。

    在于念處位中。

    若依成實說。

    觀無常無我及苦。

    以之為三。

    此觀在于四現忍中(文)判成實意二師釋同。

    判毗昙意即異也。

    此中暖等四心者。

    仁王疏上卷雲。

     涅槃疏十八雲。

    昙摩掘部解雲。

    世第一法通三界○若是無漏非三界系。

    次阿毗昙人解。

    世第一法但在色界。

    何故爾。

    六禅初但發見谛無漏○(六禅者。

    四禅與中間未來也)第三瞿沙解雲。

    四善根若暖頂二法是欲界。

    欲界極善名之為頂也。

    若後二忍法世第一法。

    即是色界也。

    今初文雲猶如欲界修習世間第一法。

    則破薩婆多與瞿沙解也。

    又我說在于初禅及第四禅。

    此正破前家義。

    後雲存無色界已後破兩家也(文) 三惠義 言三惠者。

    聞思惠及修惠也。

    法花藥草品疏。

    釋念何事等文雲。

    然三惠不同。

    或以三乘人為三惠。

    聲聞智淺如聞惠。

    緣覺智女深為思惠。

    菩薩盡理如修惠。

    亦得三乘各有三惠。

    作意守境為念即聞惠也。

    曆心思惟是思惠。

    深入是修惠。

    通秤事者。

    以境為事。

    依毗昙三乘人。

    同觀四谛境生三惠。

    毗昙聞惠但緣文。

    修惠但緣理。

    思惠或時緣文。

    或時緣理。

    成實通觀一滅谛境。

    大乘同觀一實相境。

    緣理三惠位者。

    毗昙前三方便是聞思位。

    四善根是修惠位。

    成實四念處是聞思惠位。

    暖法以去是修惠位(文)新撰疏雲。

    惠者觀達真理名之為惠。

    惠義不同有其三種。

    謂聞思修。

    耳□聲教名之為聞。

    從聞生惠名為聞惠○之心美度名思。

    思心解悟名為思惠。

    證理明。

    秤之為修。

    修心觀達名為修惠。

    初聞惠從境得名。

    思修二惠。

    從用受秤○攝論雲。

    聞惠以十二部經為境。

    問。

    念雲何是聞惠。

    答。

    攝論解念惠行。

    以聞惠為念。

    思惠為惠。

    修惠為行。

    故知。

    念即聞惠。

    又作意聽聞是念義。

    故念是聞惠○攝論雲。

    思惠以十二部經所诠法相是思惠境○修惠以十地真如為境○通達十二部經。

    是聞惠功能。

    即聞惠體○通達十二部經所诠法相。

    是思惠功能。

    即思惠體○通達十地真如即修惠功能。

    是修惠體也○依攝論意。

    本識中三惠種子為因也(雲雲)譬喻疏雲。

    從佛教生聞惠解故雲從佛口生。

    從法化生者。

    從理法生思惠解也。

    得佛法分者。

    生修惠解也。

    毗昙雲。

    聞惠一向從教生。

    修惠一向從理生。

    思惠或時從理。

    或時從教。

    依今文。

    思修二惠并從理生也(文)或本雲。

    依今經。

    聞思修三惠。

    并從理生也。

    新撰疏同也。

    即雲。

    依今經。

    思修二惠。

    并從理生也(文)大品疏第九雲(三惠品)經及論無三惠名直雲行生修般若耳。

    若以般若為惠。

    于義得也。

    三惠有二。

    聞思修三此此多就無階級階級為論耳。

    行生修三惠。

    多就階級無階級為論。

    故經雲。

    從初發心至坐道場應行修也。

    但法師及論釋不同(雲雲)又雲。

    有人言。

    梁武解。

    初地具行生修。

    但義說三也(雲雲) 建仁二年五月十日。

    于東大寺塔本坊為興法利生書寫畢。

    三論學者覺澄。

     留贈後見共期佛惠 于此帖有二卷第五惡筆染墨了。

    第六須他之助筆畢。

     文明十三年十月一日。

    三論宗英憲(生年十九)同極月之比。

    以寫本一交了。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章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