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有三科附一乘
四果義。
四種聲聞義。
五種緣覺義。
言四果者。
須陀·斯陀·那含·羅漢也。
百論疏上卷雲。
四果四向名為八輩。
初但是向非果。
後但果而非向。
中間三人亦向亦果。
故雜心雲。
以有五事故。
說有八人名。
前後事各一。
中間則有三。
然數論及十八部異釋(雲雲)并非正意。
今但約虛妄重輕。
就觀解明昧。
故無階級中作階級說。
不如數論所定執也。
問。
今明大乘之論雲何乃敬聲聞僧耶。
答。
八輩通于小大。
不偏局聲聞故。
龍樹釋三乘共地明聲聞菩薩。
相配釋之。
故知。
八輩通大小。
問。
聲聞八輩其文易知。
菩薩八輩請陳其相。
答。
将智度論釋三乘共地。
配之亦可知矣(文)金剛般若疏三雲。
如三乘共十地。
八人地·見地即須陀洹果。
薄地即斯陀含果者。
離欲地即阿那含果。
已辨地阿羅漢果菩薩法中。
已辨地屬佛地。
是知。
大小皆得名地(雲雲)此中八人地是見道。
正是須陀洹向。
而相從故雲即須陀洹果也。
次下文雲。
所以菩薩名地者。
是勝持廣普能生能成。
有此衆義故與其地名。
聲聞無此諸義故。
不名為地。
聲聞之人厭老病死欲入無餘故。
斷除煩惱數辨蘇息。
遂其心期故與其果稱。
菩薩無此諸事故。
不名為果。
然複有互舉之義。
其事常通。
何以知之。
三種皆乘。
三種皆道。
三種皆地。
三種皆聖人。
然地豈不通耶。
故知。
随舉一義耳(雲雲)言欲入無餘故等者。
問。
聲聞求疾滅欲入無餘者。
唯證無學遂其期心。
何故數數蘇息耶。
若數數止息便遂期心者。
乃非欲求無餘耶。
答。
數數止息增其道力堪任現得涅槃也。
又前三果亦是涅槃分故。
且慰其心。
然複遂其本心所期入無餘涅槃也。
同疏次文雲。
問。
依小乘義明。
或唯見谛思惟。
斷三界見谛惑既立初果。
斷思惟亦應立一果。
若爾唯應有二果。
何得有四果耶。
若斷三界思惟既立三果。
斷三界見谛亦應立三果。
又若約界而判。
既有三界斷三界惑應有三果。
何故斷欲界惑立于三果。
斷上二界惑立一果耶。
若依靜散而判○斷欲界惑應立一果○斷二界惑亦應立一果○答。
此是如來善巧假名判立。
無有定相。
通而為論具如問也。
而今不爾者。
斷三界見谛出三塗之表為聖人故立初果。
人見惡道塵散。
八十八頭蛇死。
就斷三界思惟更立三果。
斷欲界思惟立于二果。
斷上二界思惟立羅漢。
所以然者。
欲界是苦難地。
此既難可過度。
是以斷欲界惑立于二果。
上二界非苦難地。
已有解基惑則易斷。
是以斷上二界惑立阿羅漢果。
言斷欲界惑立二果者。
欲界思惟有九品。
斷前六品名斯陀含果。
具斷後三品名阿那含果。
所以斷前六品立斯陀含果。
毗婆沙中和須蜜論師雲。
前六品煩惱。
能發無作閏于三途。
是故斷此六品制于第二果。
又且既開惑以為九品。
是上中二品其惑則重。
是以斷之立于一果。
後三品既輕。
故斷之而立阿那含果。
莊嚴師雲。
欲界思惟九品煩惱。
潤業不同。
前之三品閏邊地貧窮。
次有三品潤邊地富貴。
問曰。
立此四果出何處文。
答。
毗婆沙以五義故立果。
一者舍于曾道。
二者得未曾道。
三者得一味解脫。
四者具修十六行。
五得八智。
今以五義具立初果。
下三果者可具三義。
謂舍于曾道。
得未曾有道。
及一味解脫也。
如此等義。
數論中廣釋。
但知。
是假名方便。
不如數論。
有所得解數論。
但得名字不知佛意也(文)言如此等義數論中廣釋者。
數是毗昙也。
論是成論。
此則總舉上來四果之義。
通指二論家也。
成實論賢聖品等明四果義。
如雲須陀洹者。
如佛經說。
若人斷三結○名須陀洹。
不堕惡道。
必得正智極至七有○思惟所斷結有九品。
若斷一二至三四五。
是名行斯陀含者(乃至)盡離欲界九品結名阿那含○若盡斷滅一切煩惱名阿羅漢(雲雲)如是等也數者可知。
言前六品能發無作閏于三途者。
不善業果正在三途。
然約初果人所感不在三途。
若惡業果于人天受。
言下三果者可具三義者。
可具五義而言三義者。
據顯除隐也。
須陀洹果。
于向道中具觀上下八谛。
具起八智具修十六行。
故至得果時。
乘其勢力頓得八智。
具修十六行。
後三果不爾。
随觀一谛而證果故。
未來所修八智及十六行。
其義隐也。
舊婆沙。
雜心賢聖品雲。
得果時說五因緣。
得未曾道。
舍曾道。
頓得八智。
一時修十六行。
得一味解脫果(文)涅槃疏十九雲。
如婆娑中釋。
沙門則是見道沙門。
果則是十六心果也。
果有兩種。
第十六心是有為果所斷得無為果。
後諸果類然也。
沙門那此應須離釋。
沙門名乏。
那者名道。
此人斷九十六種之非道得聖道。
今時之貧道亦離字釋故須離釋。
舉類如息慈。
息是息惡慈善也。
沙門亦名樂靜寂志息心也(文)金剛般若疏三雲。
須陀洹者。
此言修習亦名逆生死流。
流有二種。
一生死流。
即是煩惱。
二者道流。
名為正觀○由入道流故逆生死流。
由逆生死流故入道流○餘經雲。
得須陀洹名為溝巷斷結。
前觀欲界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