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七

首頁
    斷欲界苦下煩惱。

    次觀上界苦斷上界苦下煩惱。

    還觀欲界集。

    次觀上界集。

    如是上下屈曲似于溝巷。

    故雲溝巷斷結。

    三藏師雲。

    得須陀洹者。

    此雲至流。

    如煩惱引人至生死流。

    八正道引人至涅槃流也○斯陀含者。

    此雲薄媱怒癡。

    亦名一往來。

    此人猶感欲界兩生。

    一生天上一生人中。

    便成羅漢故名一往來。

    亦名頻來。

    以頻受兩生故名曰頻來。

    第三阿那含者。

    此雲不還。

    亦雲不來。

    斷欲界結盡不生欲界故曰名不來也○問。

    四果十智中具幾智。

    答。

    初二果七智。

    除盡無生及他心。

     問。

    凡夫解道尚得他心。

    二果聖人何故不得。

    答。

    聖人非不能得。

    若得他心智。

    即是四禅斷欲界。

    非後初二果也。

    第三果八智加他心。

    第四果具十智也(文)譬喻品疏雲。

    數經雲。

    六法為聖果體。

    謂無漏五陰及數滅無為(雲雲)仁王疏下雲。

    斯陀含果梵本名息忌伽彌。

    此雲一來。

    息忌名一。

    伽彌名來(雲雲)又雲。

    證那含果。

    西方雲阿那伽彌。

    此雲不還。

    阿那名不。

    伽彌名還。

    此不還欲界也○略即斷五下分結。

    廣即斷九十二見谛八十八思惟四使也(雲雲)窟下雲○但二乘漸見四谛。

    佛頓見也。

    有人言。

    小乘宗有二。

    一次第見谛。

    二一時見谛○今撿佛性論聲聞有二種。

    一利根人。

    于一念中等觀四谛八十八惑。

    一時俱斷。

    皆名為見谛。

    若鈍根人次第觀。

    即初念見苦不見餘三谛。

    但苦下四谛名為見谛。

    今用前解。

    以聲聞為漸見。

    佛為頓見。

    以聲聞多漸見谛也(文)言但苦下四谛者。

    問。

    但以初念名見谛。

    第二念後并屬修道欤。

    答。

    利根人一時見谛。

    可第二念後屬思惟耶。

    若鈍根人起十六心。

    前十五心并名見道也。

    若爾何但苦下名見谛耶。

    言苦下四谛者。

    以苦為首。

    次第觀四谛故雲苦下四谛也。

    法華序品疏雲。

    阿羅漢是外國語。

    以三義訓之。

    一者殺賊。

    以智慧刃殺煩惱賊。

    此約離因患就現在論也。

    二者不生。

    以煩惱糠脫故。

    後世田中更不後生。

    此約未來離果患也。

    三者應供。

    具足智斷應受供養。

    法花論凡有十七義釋應供。

    今略舉大意。

    謂内應真理外應供養。

    雜心翻羅漢以為無著故。

    經翻阿羅诃亦雲無著故。

    雲如來無所著至真等正覺也(文) 次明退不退者 涅槃疏十八雲。

    數明。

    初果人無退。

    上三果有退○下一果見谛無漏則不退。

    次有一部人解雲。

    上三果不退。

    初果有退(初淺後深故)論人則明無退○瞿蚳六反退失。

    第七邊得已則使自殺○論人解此文雲○此是退失禅定非是退失無漏。

    數破此語明。

    若退失禅定何足可惜。

    而緻自殺令自殺故則是無漏也(文)二十七賢聖。

    大品疏第六雲。

    經論列二十七賢聖不得一種而定。

    今列二十七者。

    見谛中二人。

    謂信行法行。

    次初果為四人。

    一極七生初果。

    二家家人。

    三現滅。

    四中間滅。

    足前六也。

    分第二果與向各一。

    足前為八也。

    第九那含向斷第七品。

    第十一種。

    第十一即上品。

    十二即羅漢向。

    望後應有生滅行滅信解脫見得及身證為十八學人。

    足九羅漢成二十七也(文)涅槃疏七雲(釋非第八人之文)數家無二十七賢聖義。

    但有七賢七聖。

    七賢者即七方便。

    初五停心觀總相念處别相四念處暖法頂法忍法世第一法(雲雲)七聖者。

    雜心賢聖品雲。

    随信行随法行信解脫見到身證惠解脫俱解脫(略抄)成實賢聖品雲○先十八學人及九無學。

    是二十七人名為一切世間福田僧中俱足(雲雲)(對義章賢聖可見之)問。

    大品疏列二十七既有生滅行滅。

    何無中般無行上流耶。

    答。

    若以羅漢向為第十二者。

    即滅一數。

    若開羅漢向故不數之者。

    乃二不足。

    然中般等三。

    若如之者其數過多。

    若不爾者複除何耶。

    更尋之。

    唯涅槃疏行滅者。

    上流般者也。

    若爾阙無中般。

    而已現般者即上品故。

    更不别論。

    隻就受身之中開中般生般上流耳。

    涅槃疏十八雲。

    時解脫者。

    此是鈍根羅漢。

    要得時衣缽等方得道也。

    六種羅漢。

    謂退法住法思法護法勝進不動也(文)問。

    初果四中。

    第四中間滅者何人乎。

    答。

    一品斷受生。

    二品斷受生欤(見他師釋更可廣問答文)問。

    第十一名上品者是何耶。

    答。

    當那含果。

    然名上品者未知何義。

    若是九品道上上品故雲爾欤。

    涅槃疏十九雲。

    是須陀洹二種者○謂利根鈍根。

    鈍根者。

    極至七生十四二十八生。

    二十八生出婆沙。

    釋論略明七耳。

    若是利根。

    現身即得無學。

    鈍根人複有五種。

    六五四三二。

    有解不同。

    或雲。

    得四品定者。

    今明此是就生為言耳。

    七生已下乃至二生得無學也。

    此出婆沙也(文)不言一生者諸師異釋或雲。

    濫第二果故不說之。

    或雲。

    定無受一生者引證(雲雲)義章雲。

    利鈍不定故也。

    又涅槃疏次文雲。

    若初得道名須陀洹者下。

    第二結成二難。

    若前得道名須陀洹者。

    初得苦法忍時。

    何故不名須陀洹。

    此初難。

    若初果名須陀洹者。

    外道入佛法在第十六心超證第三果。

    何故不得名須陀洹果耶。

    若本為外道時。

    斷欲六品。

    今十六心超證斯陀含果。

    亦應名須陀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