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言也。
問。
何以得知緣覺界外得記。
答。
華嚴雲。
菩薩将欲下生前以天眼觀世界。
若有緣覺。
放光照之。
若覺知者。
即取滅度。
不覺知者。
移往他方。
他人界内既不值佛。
故知。
界外聞經方得記也。
若有緣覺值佛者。
亦有于界内聞經得記。
此義少耳(文)問。
緣覺出無佛世有何意耶。
答。
中論法品疏雲。
其恥聲聞從師憚。
佛道長遠二盈之間。
故出無佛世(文)法花新疏雲(授記品)一雲。
其自發願出無佛世。
恥聲聞從師憚。
佛道長遠。
二為其修無等業。
如日不并照王不雙治也(文)又仁王疏雲。
問。
緣覺者出無佛世無師自悟。
今何故列為同聞。
答。
諸大仙人在香山中語因緣以得道。
今聞。
如來放光動地。
尋光而來故。
阿難即列為同聞(文)此明辟支得道已後聞有佛出而來見佛也。
言山中悟道者。
成問中出無佛世也。
今聞已下。
明為同聞也。
此釋不約應化而解。
故知。
實類值佛聞法。
又法花疏明雲。
有緣覺值佛。
界内聞經得記。
非但值佛。
聞經亦悟法花得成佛記。
問。
中論疏何故緣覺果人偏雲界外聞法花經。
羅漢之人界内界外二義通耶。
答。
法花疏文。
同明四句而後雲。
此四句大判為言。
又雲。
緣覺值佛者少也。
問其少分值佛者何人耶。
答。
難定。
且雲。
退菩提心中一類本願見佛心強者。
雖退取緣覺。
亦得值佛及四依等。
問。
仁王疏雲。
今聞如來放光等者。
何不言見光覺動而言聞耶。
答。
仙人雖見光照及覺動地。
而不知佛之所為事。
或聞天神外來等言。
是佛所為。
仙聞方知故雲聞也。
又言尋光而來不雲見佛而來。
實有深旨。
問。
但般若座來法花經不集故雲告諸聲聞衆及求緣覺乘。
故玄論明雲。
中根人鄙聲聞從師後憚。
佛道長遠。
是以其人出無佛世成辟支佛。
故法花座中無緣覺也(雲雲)又舉麟喻及四世緣覺二種果人雲。
決定不值佛。
即引花嚴大經及中論說。
結成法花座無緣覺也。
今何故雲聞法花耶。
答。
玄舉四種緣覺為釋值佛不值佛也。
第一類中。
舉麟喻及四世等少辟支結雲。
此二種人成緣覺果決定不值佛(乃至)若爾者法花之座何由有緣覺耶(雲雲)第二非本乘。
是七生滿人雲不值佛成辟支。
如此之人。
或有值佛義。
以其成辟支竟。
而佛便出故有值佛義也○此人本願見佛與前人異故不明也(雲雲)第三部行緣覺雲前不值佛也(雲雲)(亦者初人不見佛。
今此人亦不見也。
不言定不見佛也)第四變化佛世有之。
故知。
實類非本乘者。
亦得見佛三果成辟支。
既見佛。
況菩薩退大本願見佛。
何不值佛耶。
然今乘雲。
花玄中第三類部行緣覺。
即退心緣覺也。
所以然者。
本乘部行第一類攝。
先聲聞人。
即第二類。
更有何部行為第三類耶。
又無所對獨出之人故。
故知。
此人退大緣覺也。
問。
退大緣覺本願見佛。
何故玄雲不值佛也。
答。
不言決定不見佛也。
問。
七生滿人。
何故明值佛。
而于退大不明之。
答。
七生人但由鈍根經生。
不起不值佛願。
退心不爾。
本雖菩薩。
而退大時發中乘願。
鄙聲聞從師。
略同本乘故雲亦不值佛。
然由本大乘時願亦得值佛。
亦由願出無佛世。
業障有故不值佛也。
雖不值佛。
由佛實加冥助力故。
因四依等界内回心。
準智勝結緣下根聲聞。
雖是退大。
亦入涅槃。
無醉入無餘故即生淨土。
由先大心早悟一乘。
故知。
退心辟支現在界内。
或值不值。
又值者應少也。
花玄五雲。
問。
何故唯聲聞領解無緣覺耶。
答。
本乘緣覺不在座故。
不得領解(雲雲)此文唯雲本乘不在座也。
同第六釋緣覺有領解有索車不同菩薩雲。
無緣覺領解此有其義。
以緣覺果人出無佛世(雲雲)(意雲。
因人有索果人無也)又雲。
當法花坐。
唯有羅漢無緣覺果故。
唯是一人索三耳。
非二乘果人索三也(乃至)又雖無緣覺。
懸為緣覺果人作索車譬。
令緣覺因人領解亦無失(雲雲)花玄第八卷明十異中雲。
八羅漢必在佛世。
緣覺不定也。
問。
緣覺所觀如何。
答。
十二因緣也。
亦即是四谛也。
又十異中第六異雲。
聲聞觀法略。
謂四谛。
緣覺觀法廣。
謂十二因緣(文)花玄八雲。
次明三輪義。
一為聲聞轉。
四谛此則三轉。
謂示勸證也。
為緣覺明再轉。
謂十二因緣相生及以還滅也。
為菩薩說六度輪。
但明一轉不三說六度。
亦不言有生滅二也○次明通方義者○三乘人同觀十二因緣故。
得通為三乘人轉十二因緣法輪○力二乘人說生滅十二因緣故。
名為二轉。
為菩薩說無生滅一中道正觀。
名為一轉○生滅十二者。
即是相生及還滅也○次明四谛通别者。
為二乘人說有量四谛。
為菩薩說無量聖谛。
問。
何文明為緣覺人說四谛耶。
答。
十二相生即苦集。
還滅即滅道義。
可知。
又釋論往生品雲。
菩薩若證四谛成辟支佛。
即其文也○通得為三乘人說六度○(雲雲)
名教抄第七
建仁二年五月十五日。
于東大寺為興法利生書寫之畢。
三論學者沙門覺澄。
留贈後見共期佛惠
文明十四年正月二十日。
依他之合力寫此帖了。
三論宗英憲(生年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