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七

首頁
    洹。

    此後難也。

    将此難外道斷結即是難七十三人斷惑義。

    故知。

    前數人道七十三人中。

    欲界有九品靜心。

    分為十八品。

    伏九品事惑之釋不是也。

    善男子。

    以初果故名須陀洹佛答。

    答其第一難。

    若初得道名須陀洹。

    苦法忍何故不名須陀洹。

    今明第十六心果方名須陀洹。

    前是因故不名須陀洹。

    答一難初得道難自然去也○若初果名須陀洹。

    超越那含應名須陀洹。

    佛今答以初果名須陀洹。

    至十六心超證第三果故。

    不名須陀洹也。

    然此答難猶未好去。

    雖複超證亦同是初。

    今何故不名須陀洹耶。

    後自更問答論之耳。

    然此出婆沙中。

    解此義雲。

    若是具縛人。

    發初入佛法修七方便者。

    證于下果名須陀洹。

    若是外道斷惑至無所有處者。

    後至十六心即超證第三果。

    不名須陀洹也。

    若不見婆沙則解此文不去也。

    如初果是下故。

    初名為須陀洹。

    餘果超證故勝果故不名須陀洹(文)次文雲。

    八智即苦此智。

    苦此智具八智。

    十六行者。

    即是具觀十六谛也。

    迦葉言。

    得那含亦複如是亦二得八智及十六行。

    何故不名須陀洹果耶。

    次更問答論前義未可解。

    此凡有三事。

    是同一者。

    初義是同。

    十六與八智二種又同。

    何故第三果不名須陀洹耶。

    善男子佛答。

    前為其别出諸義。

    次别解釋。

    今前出義者。

    明。

    有漏十六二種。

    共與不共。

    無漏十六亦二。

    有向十六得果十六。

    八智亦二。

    向果八得果八。

    然向唯有七智。

    八忍今言八者。

    從合數為言耳。

    又忍是智之類。

    說忍為智也。

    須陀洹人于共十六得不共十六者。

    正為解釋。

    上難道有三義同。

    今明二種是同。

    同十六行及與八智也。

    不同者。

    一者明十六心證初果。

    本是具縛凡夫。

    未曾斷煩惱。

    若十六心證三果者。

    是外道斷結人。

    二者初不同。

    一是次第從七方便乃至十六心故是初果。

    但舍于向耳。

    彼是超證至十六心時。

    非唯舍向亦舍果也。

    又佛弟子則有共十六者。

    外道直從外來修暖法。

    不作前三方便。

    是故為異也。

    無有共十六。

    用此義證。

    七十三人是外道來入佛法也。

    若明此須陀洹者。

    既是具縛凡夫。

    發初為佛弟子。

    具修七方便觀。

    前三方便。

    即是共于外道之法。

    從暖法去屬内凡夫。

    是不共。

    婆沙中自作此說。

    河西後有斯制。

    今用此文證知。

    前三方便亦觀十二谛。

    今于共得不共也。

    于向八智得果。

    八智向時。

    八智悉于果法一時得八智也。

    超證那含果人是外道。

    無有共十六。

    又舍向後舍二果。

    是故雖同是初初不同。

    次明。

    那含唯觀一谛法。

    此非是用證前義。

    若是次第行人。

    具觀四谛有十六行。

    若超證那含則觀一事。

    此是涅槃出第三果與初果同耳(文)涅槃出者。

    疑可作炎字欤。

    炎者字書雲。

    火光上也。

    今案即餘勢之義也。

    謂非正答上難。

    但言便所出也。

    問。

    次第行人具觀四谛等者有疑。

    夫超越那含。

    依見谛證故觀四谛。

    若次第證者斷修惑時。

    随觀一谛故應雲觀一事。

    今何相反言之耶。

    答。

    今有二義。

    一雲。

    超越證人。

    唯觀道谛得以第十五心。

    第十六心唯觀上界道故。

    若次第證通觀四谛。

    雖不并觀。

    而容觀四谛故雲爾。

    又一義雲。

    次第證者。

    于向道中通觀諸谛。

    而具十六行。

    超越證者。

    雖于向道通觀四谛。

    而一一谛不具四行。

    唯觀一行不具十六行也(後義勝欤)由此可知。

    超越第三果。

    與初果同唯觀一事。

    次第那含具十六行。

    與初果異也。

    問。

    言超越那含無共十六又舍向後舍二果者。

    疑雲。

    超越那含。

    本不證初二果。

    何雲舍二果耶。

    若言不得初二果故名于者。

    亦應舍共十六。

    從外道來者。

    不起前三方便故。

    彼既以先不起故不名舍者。

    此亦先不得初二果。

    何名舍耶。

    答。

    共十六者。

    先不起故不名舍。

    其初二果。

    全不得故今名舍。

    所望各異。

    更有何妨耶。

    又一義雲。

    其初二果。

    今時有非得後更不可得。

    故名為舍。

    彼共十六者。

    本不約得舍。

    次第證人。

    于七方便亦無得舍。

    但約所修勝進時名先位為舍耳。

    故本不起者不名舍也。

    問。

    外道來不作前三方便故無共十六者。

    外道時不起之。

    何名共耶。

    若起之者何言無耶。

    答。

    外道時不起十六行。

    是行觀聖谛故名聖行故入佛法。

    方起而名共者未會理故。

    是外凡故名為苦耳。

    問。

    若外道時斷欲界五品煩惱。

    後至十六心即得須陀洹此人前應無前三方便與超越第三果同。

    何名須陀洹耶。

    答。

    是次第證流類故。

    得名須陀洹欤。

    更思。

    問。

    前文雲。

    前數人雲欲界九品靜心伏九品事惑義不是者數人者是毗昙家也。

    許外道斷結。

    然何雲伏耶。

    答。

    上文雲。

    即時數師皆作此釋。

    是故為僻(雲雲)毗昙婆沙雜心四卷皆雲。

    依四禅起暖等。

    以欲界無定故(取意)故知。

    所破者。

    是漢土諸師學毗昙者之解釋也。

    淨影義記雲。

    超越那含一向不論。

    此非常行之次第故(雲雲)與今所釋其趣異也。

    涅槃疏十九文雲。

    遍觀已行者。

    此釋第五行人(涅槃河七人中第五人也)更進斷欲界思惟煩惱故言已行。

    從斷初一品思惟至第八品。

    并是其結。

    此結中自有家家。

    往來種子人如常釋○第六人阿那含所言住者。

    既得出于欲界。

    是故消息如雜心等諸小乘論明。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