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卷第七

首頁
    是前也。

    問。

    爾者梵王初是凡夫後得聖果者是大乘意耶。

    答。

    不爾。

    猶是小乘義也。

    何以知爾。

    第十九文雲。

    明。

    欲界中得入初見道。

    色界則不得入。

    若是成論師解雲色界得入見道(雲雲)(具如上文)故知。

    是成論師義。

    非大乘意也。

    問。

    若爾何對小乘義而明之耶。

    答。

    小乘義者當數人義。

    謂成論師。

    以成實論謂是大乘故。

    假為大乘師義故以毗昙家為小乘也。

    又小乘三藏意正雲色界身入見道。

    故雲。

    小乘色界不得初果。

    對此明義舉成論師說。

    非大乘義也。

    既是成論人自所推度故。

    非大師之所許也。

    問。

    依小乘義。

    梵王已得初果方生初禅等者。

    依毗昙說可許之耶。

    答。

    未審。

    且雲。

    此亦非論家釋意。

    但是漢土學者義耳。

    亦非正義。

    又成論師指數人雲爾欤。

    涅槃疏十九雲。

    終不造作共凡夫事者。

    河西解。

    不同凡夫斷善作五逆罪。

    今明。

    此解殊奢緩。

    依今經前暖法無此事。

    況後那含耶。

    今依婆沙文解此語好雲。

    凡夫由有妻子枕頭洗面等事。

    下二果則同。

    第三果無此事也(文)涅槃疏十九雲。

    暖譬十六行。

    火譬須陀洹果。

    此義于數人後死。

    彼雲。

    須陀洹果第十六心。

    至思惟道。

    彼雲類阿羅果不至思惟至無學。

    故十六心至思惟道。

    今此中至見道也(文)問。

    今文第十六心猶見道者經文如何。

    答。

    中論行品疏雲。

    成實師雲。

    第十六心猶屬見谛(雲雲)譬喻品疏雲。

    問。

    成論雲。

    取衣時有煩惱。

    取衣已無煩惱。

    身子是大利根人。

    何故不即成羅漢而證初果耶。

    答。

    婆沙雲。

    波羅蜜聲聞。

    必前證初果後成羅漢法如是故。

    有人言。

    身子博學多聞。

    于世俗智慧勝。

    于入道智慧劣故。

    不及取衣時有煩惱。

    取衣已無煩惱人(文)問。

    若準此文。

    勝身子者。

    許超前三果得第四果耶。

    答(雲雲)若依有人意可爾。

    但未必為正更應尋之。

     四種聲聞義 中論疏第一雲。

    聲聞有四種。

    如法花論說。

    一決定聲聞。

    謂本習小乘證于小乘。

    二退菩提心聲聞。

    本發大心退大取小。

    三增上慢聲聞。

    未得小果謂得小果。

    四應化聲聞。

    方便示現。

    總此四種若為聲聞(文)法花論雲。

    聲聞有四種。

    一者決定聲聞。

    二者增上慢聲聞。

    三者退菩提心聲聞。

    四者應化聲聞。

    二種聲聞如來與授記。

    謂應化聲聞。

    退已還發菩提心者。

    若決定者增上慢者二種聲聞。

    根未熟故如來不與授記。

    菩薩與授記者方便令發菩提心故(文)同論疏下卷雲○從菩薩授記者已下。

    第二釋疑。

    疑者雲。

    若增上慢聲聞佛不與授者。

    不輕菩薩。

    何故通二人與之授記。

    解雲。

    佛就根熟未熟故。

    與記不與記。

    菩薩約二種義故所以與記。

    一者如前明。

    有佛性故得與授記。

    二者方便令菩薩發心故與授記也。

    問。

    若爾。

    佛何故不依此二義通授此四種人記。

    答。

    以菩薩例佛義亦同也(文)問。

    菩薩通四人與記。

    佛唯二種與記。

    今問中何唯牒上慢難之耶。

    答。

    上慢有二種。

    一者凡夫上慢。

    論即名上慢。

    二者聖人上慢。

    謂決定聲聞也。

    又義雲。

    且舉顯。

    謂不輕菩薩對上慢人。

    經文顯故也。

    或且舉一類顯故。

    難雲。

    菩薩何故通二人與記(雲雲)二人者即決定增上也。

    授記品義疏雲。

    依法花論釋。

    授聲聞記中有四種聲聞。

    決定增上慢二人。

    根未熟故。

    如來不與授記。

    然決定聲聞。

    保執小乘增上慢人。

    自謂究竟不信作佛。

    則不堪與記。

    亦未堪破執及會歸義。

    而此經會一切二乘已成佛者。

    蓋是對應悟之人故。

    說此經明破及會義耳。

    增上慢亦爾。

    如五千之徒。

    不堪聞于破會。

    以根未熟故。

    常不輕所對增上慢者。

    其根已熟堪聞破會故。

    為說一乘也(文)此文于上慢前别舉決定為增上慢也。

    又問。

    菩薩與記有二義中。

    後記雲方便令菩薩發心者。

    論雲令發菩提心。

    疏何雲令菩薩發心耶。

    答。

    即指上慢等名菩薩也。

    謂内有菩薩。

    機根但未熟耳。

    故以方便令其未來發菩提心也。

    故法花玄第七雲。

    問。

    無實行人得記者。

    常不輕菩薩與四衆授記是何等人。

    答。

    論雲。

    方便令其發心故。

    此是與實行人授記。

    問。

    若爾前雲何實行不得記。

    答。

    前明不得。

    如此中三根人。

    現前授記劫數之記耳。

    非無通記(雲雲)此文明其得記人發心也。

    問。

    法花玄第七明五種聲聞○一者退大學小聲聞。

    如身子之流。

    二者發轸學小聲聞。

    三者以佛道聲令一切聞。

    四内秘菩薩行外現為聲聞。

    五增上慢聲聞。

    增上慢聲聞中複有二種。

    一者得四禅時謂得四果。

    如釋論出之○二者不必得禅。

    但偏修厭觀三毒不起謂得羅漢也(雲雲)既有五種。

    今明四種為不盡耶。

    答。

    玄又舉今四種已雲。

    此四攝一切聲聞。

    皆盡與上五種不相違。

    但廣略為異耳(文)今料簡雲。

    發轸學即決定聲聞。

    故玄雲。

    本學小乘行得證四果故名決定聲聞(文)又雲。

    若發轸學小聲聞。

    前是未發心授記也(文)同是本乘聲聞也。

    但決定聲聞。

    唯是正位聲聞。

    若發轸學小正是正位聲聞。

    故雲未發心。

    若通論。

    亦攝未入正位者也。

    第三以佛道聲令一切聞聲聞者。

    退大應化入一乘已之名也故中根。

    領解雲。

    我等今者真是聲聞。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