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卷有三科(附一乘義)
三身義。
三佛說法義。
三身成道義。
三身義
明三身義略有三門。
一辨名·二料簡·三開合。
第一辨名。
言三身者。
所謂法身·報身·化身。
大乘玄一乘義雲。
問。
三身有幾名耶。
答。
經論不同。
法身·舍那身·釋迦身。
亦名法身·報身·化身。
亦名法身·應身·化身。
又名佛所見身·菩薩所見身·二乘凡夫所見身。
法身亦名自性身。
又名法性身(文)此中初總列三身名有四種異。
乃應次第而相配之。
後别約法身更出二名。
總言法身有四名。
報身亦四名。
化身三名也。
總别有四者。
法花玄九文全同。
而重問答雲。
此等名字出何文耶。
答。
初出梵網經。
次像法決疑金剛般若論。
次出攝大乘論。
次出涅槃月喻品。
三時短長之異。
如佛菩薩二乘所見不同。
經論異名意猶一也(文)又列多種法身名雲。
問。
經有種種說。
或言虛空法身。
或言實相法身。
或言應感法身。
或言法性生身。
或言功德法身有何異耶。
答。
言其大則彌綸太虛故言虛空法身。
語玄妙則無相無為太雲實相法身。
辨其能應則無感不形故雲應感法身。
說其生則本之法性故雲法性生身。
明其體則衆德所成故雲功德法身。
約其義異故有名不同。
考而論之一法身也(文)
問。
此五種法身者。
并三身中法身之異名欤。
答。
總相言之并是三中之法身耳。
但法身中經論随義亦有異說。
問。
感應法身者可是迹身耶。
答。
今所應之本故雲能應。
即指法身能起應用故雲能應欤。
問。
法性生身者。
教迹義雲法性生身是報佛。
若但言法性身是法身佛(文)今何雲法身為法性生身耶。
答。
修成報佛從法性起名法性生身。
如攝論等與法性身合為法身。
今據此也。
又為菩薩所現應身亦攝為法性身故。
花玄雲。
問。
直就佛法性身中自待說真應不耶。
答。
得也。
妙窮法性則是法身。
若隐法性身菩薩所見。
如前引釋論。
法身但者。
皆是法性身中應身也(文)前引釋論者。
上文雲。
釋論明法身者。
望花台舍那丈六釋迦為法身耳。
若望究竟法身于屬迹身(乃至)又法身名相斯絕。
豈有音聲說法(等文)(具如下說不說引)學者謂有二義。
一雲。
即指花台舍那為法性身。
即是法性生身也。
一雲。
舍那身中分取本有法性義邊為法身佛。
然能見菩薩有無明覆故名隐法性身。
而随分見故有屬法身義。
分取生滅身正為舍那身。
分取本有常住義别為法身。
但未是究竟法身故。
屬舍那身合為應也(然此二義終是一意耳)又法身名毗盧遮那故。
法花經壽量品疏引普賢觀雲。
釋迦牟尼名毗盧舍那遍一切處。
其佛住處名常寂光。
即法身義(文)報身亦名受用身。
梁攝論十四雲。
論曰。
如法身受用身亦爾。
釋曰。
諸佛應身(雲雲)亦名法性生身。
玄教迹義雲。
法性生身是報佛(雲雲)法花論說。
化身名應化佛。
今一乘義依論列名。
略雲。
化佛耳。
又十地論第三列三佛雲。
一應身佛。
二報身佛。
三法身佛(文)上依餘文或雲法報化。
或法應化。
今别異之。
又智論第九以化身名父母生身。
第三十四名随衆優劣現佛也。
又涅槃疏十七雲。
月喻如來三種法身。
生法二身悉名法身出此經也。
冬喻如來生身。
冬即衆草木枯落。
喻生身無有常樂等(雲雲)所以名法身者。
并是功德法故。
或并以正法為體性故。
然三身中别以法性為法身者。
法花論疏雲。
衆法所依正法為身故名法身(文)所言應身者。
壽量品疏雲。
報身即應身。
應身有二。
一者内應。
謂與法身相應○二者外應。
謂與大機性相應故(雲雲)問。
外應亦有真如相應義耶。
答。
窟上雲。
攝論雲。
地前見化佛登地見應身者。
是良為與真如相應名為應身。
應身有二。
一内應。
與真如相應住真如土。
二外應。
住淨土奇特相好教辨也。
地前未見。
真如但見八相成道故言見化身(文)準此文意。
外應身者。
非地前所見。
以地前未見真如故。
但見八相化身耳。
故知。
約地上菩薩外應身者。
亦約真如相應義也。
問。
若爾何于分二應之中。
唯于内應雲與真如相應耶。
答。
真如相應正是内應身義也。
外應正約大機相應。
兼亦有真如相應義。
但為簡别地前化身故。
登地亦明真如相應義也。
問。
化身亦通名應為依何義耶。
答。
壽量品疏解法花論三身中雲。
應物義名應(雲雲)然三身佛并名如來者。
金光疏雲。
法身如來。
道前無變異曰如。
道後顯曰來。
應身如來。
乘如實道曰如。
來成正覺曰來。
化身如來者。
化身化人不過時不待時曰如。
八相趣果曰來(雲雲)所化機已熟而不現化。
是過時。
然無此事故不過時也。
所化機未熟。
早欲化之徒設劬勞。
是待時。
無此事故不待時也。
法身道後顯曰來者。
且約金光明顯時法身耳。
若論隐時法身即名如來者。
非必約道後釋其來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