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第十一

首頁
    今正翻苦谛故計常樂我。

    五者是獨頭非足上。

    婆沙又雲具三義故雲倒。

    一猛利性。

    二妄取。

    三同性倒邪見斷見。

    是猛利性非是颠倒。

    壞境界故。

    或取是猛利性及妄取。

    非同性倒。

    餘二見半事具三義也。

    俱舍三義意倒一增有如無我。

    計我故也。

    二決定。

    三背境易解也。

    二見半具三義。

    餘二見半無增有也(文)問。

    俱舍三義與婆沙三義同異如何。

    答。

    新譯共雲。

    一向倒推度性妄憎益也。

    準之兩論三義應同。

    今此疏文别舉二說者。

    以其名同異故耳。

    舊俱舍名增有即舊婆沙妄取。

    新譯妄增益也。

    俱舍決定者。

    當婆沙猛利性。

    新論名推度性也。

    俱背境者。

    當婆沙同性倒及新譯一向倒也。

    二見半具三義者。

    身見見取為二見。

    旦據苦谛下說。

    若泛論四谛惑者。

    後三淨見取非倒故。

    應雲一見及二半也。

    遍見有斷常二見。

    今但取常見為倒。

    除斷見故雲半也。

    問。

    見取有獨頭足上。

    而疏自雲。

    是獨頭見取名樂淨倒(雲雲)又我見中有我我所。

    一倒。

    一非倒。

    若爾三見皆是一分。

    何故雲二見半是倒乎。

    答。

    斷常二見行相返違。

    取一舍一故獨雲半。

    餘二見中設有一分非倒。

    非返違故。

    是一類故。

    總雲二見也。

    又除我所者。

    是别師說。

    二見半者。

    先标正義。

    次舉異說。

    彼舉合名我倒者。

    還成上二見也。

    見取中雖分獨頭足上。

    後言獨頭見取名樂淨倒。

    不言足上非颠倒也。

    而言獨頭名倒者。

    且舉強者耳。

    言餘二見半無增有者。

    邪見戒取為二見。

    遍見中斷見名半也。

    邪見撥無因果。

    斷見謂斷滅。

    并無門轉。

    故非增有。

    其義顯也。

    戒取以雞狗等戒為正道。

    是非道計道若為生天因是非因。

    計因此。

    非無門轉。

    何無有之義乎。

    新俱舍等雲非一向倒。

    不言無增益耶。

     答。

    此文難解。

    且雲戒取或時計五戒等為真聖道。

    非一向颠倒有少分淨義。

    故不如無我。

    謂有我無樂淨。

    謂有樂淨等故雲無增有耳。

    非謂無門轉故非增有也。

     又一義雲。

    此文略耳。

    若具言之。

    應雲無增有及背境也。

     仙光記雲。

    二見半是倒者。

    身見見取與遍見中。

    常見是也。

    獨頭足上者。

    于無物處取有物心。

    是名獨頭見取。

    由前心而起後心。

    以定執故名足上見取○果上起等者。

    數人雲。

    四倒迷于苦集理故。

    但由集起耳。

    成論之淨倒起苦集上。

    何者苦集是不淨物。

    謬計淨故。

    常樂二倒依苦集道三谛起。

    何者三谛無常苦。

    謬計常及樂故。

    我倒通四谛起。

    何者四谛下皆無我而計我故。

    今數人義雲也(已上)疏出數義雲。

    但苦谛下惑非三谛下惑也(文)故記取于違雲也。

    仙光記又雲。

    同性倒者。

    于修我上起。

    實我故此是我倒。

    又非日色相。

    似今日色故。

    計有我。

    此是常倒。

    世間之中實無樂淨而沐浴時謂淨。

    計五欲為樂。

    此皆妄取也。

    猛利性者。

    通起(已上)此記解同性倒。

    對相似處起也。

    今雲同性倒者。

    新俱舍雲一向倒也。

    一向倒簡戒取。

    于少分淨處轉。

    少分者。

    私雲。

    戒取有二分。

    一謂偏倒。

    牛狗等戒為生天因。

    投水火等為解脫因等也。

    二者少分僻見。

    謂五戒等為真聖道等也。

    戒取非全颠倒。

    故雲非同性倒也。

    又颠倒義具足名同性。

    性一準故。

    義不具足。

    非一準故非同性倒也(前義約種類之同性。

    後義于一見上約義論之也)雜心八雲(修多羅品)此四颠倒是三見自性。

    但說少分○若彼見增上分建立颠倒。

    謂如身見中。

    立我見是倒。

    非我所見。

    遍見中立常見是颠倒。

    非斷見。

    見取中立樂淨見是倒。

    非餘(計思為好劣為緣如是一切悉是見取。

    但以輕故不立倒)○三事故說倒。

    所謂決斷妄置一向倒(一向倒謂正反轉下為上)謂彼邪見及遍見所攝斷見。

    雖決斷及一向倒而非妄置。

    從壞事生故。

    戒取雖決斷及妄置不一向倒。

    謂于少實處起故。

    阿毗昙說。

    身見見取全倒(文)○次明三倒。

    颠倒品疏雲。

    三倒者。

    謂想心見。

    毗昙雲。

    想心非倒體。

    但為倒所亂故名為倒。

    毗婆阇婆提人言(新婆沙分别論者也)三種皆是三倒體。

    成實師有二釋。

    一雲。

    識迷實法。

    四法心倒。

    想迷假。

    四想倒。

    行陰心迷前二倒成即見倒也。

    二約一體料簡。

    即心為三倒體。

    體僻為心倒。

    便生異想。

    為想倒僻決。

    為見倒。

    此之倒重品屬見惑。

    輕品屬修或。

    下品屬習氣。

    今龍樹意。

    凡厥有心即是心倒。

    有所想念皆是想倒。

    凡有所見皆是見倒。

    問。

    三倒生斷二時雲何同異。

    答。

    智度論釋随喜品。

    明三倒。

    生時異。

    斷時異生時前起想心後起見倒。

    此從輕至重。

    斷見時前斷見後斷想心故。

    見倒屬見谛斷。

    想心屬思惟斷(文) 言先起想心等者。

    問。

    以想心望見論言先後。

    在文可知。

    若以想與心相望如何先後乎。

    答。

    即所列次第以想為初。

    次有心也。

    仙光記雲。

    智度論釋随喜品者。

    彼經第六十二卷雲。

    問曰。

    見為諸颠倒本。

    如得初道人能起想心颠倒無見颠倒以見谛道斷故。

    答曰。

    是颠倒生時異。

    斷時異。

    生時想在前。

    次是心。

    後是見。

    斷時先斷見。

    見谛所斷故。

    颠倒體皆是見相。

    想心颠倒者。

    學人未離欲憶念妄故。

    取淨相起結使。

    還得正念即時滅。

    故假名颠倒。

    非實颠倒。

    是故說。

    凡夫人三種颠倒。

    學人二種颠倒。

    今略引之(已上)又次上引華嚴十藏品雲。

    先起想。

    次起心。

    後起見(已上)問。

    應先起心識了别青黃等。

    次取方圓等相。

    何今雲先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