唯有二。
一有。
二無有為無為名之為有。
我及我所說之為無。
厭離有為名為無願。
欣樂無為名為無相。
二法皆空故名空也。
問。
何故名三昧。
答。
依小乘意。
觀空之智相應靜定名為三昧。
餘二亦爾。
問。
何故名解脫門。
答。
一者此三三昧離三種系縛故名解脫。
如空離有縛。
無相離相縛。
無作離作縛。
二者無餘涅槃名真解脫。
此三通至解脫。
從果立名而言門者。
前義當體虛通為門。
後義通至涅槃為門。
問。
此三三昧依何身起。
何地所攝。
答。
依數人(婆沙四十五)初起在欲界身。
說力起故終成依色無色界身。
依禅作故。
故大乘則通依數人。
三三昧通漏無漏。
若無漏在九地(六禅三無色)若有漏在十一地(加欲界非想)三解脫但無漏(略抄)又中論作者品疏雲。
言正意者。
從因緣品至五陰品。
明空解脫門。
從六種品至三相。
名無相解脫門。
從此品竟一論。
明無作解脫門(略抄)五陰品疏亦以三解脫門為文正意也。
十二門文亦以三解脫分之初之三門明空解脫門。
次六門明無相。
後三門明無作。
又大般若第二分文(四百七十二)說八不竟雲。
能學如是三解脫門。
亦能學從緣所生說法(文)有重空等三三昧。
百論疏上卷雲。
數人明。
單通因果通利鈍重空但果但利根人單空通漏無漏。
重空但有漏成實論明(論十三)重空亦通因果及與鈍利。
問。
單空重空雲何淺深。
答。
依數人。
重空唯不動人故深。
成論單空空境。
重空空智。
大乘單空破法淺。
重空破法深。
約人則不定。
利根人聞單空則悟。
鈍根人聞單空不悟。
更須破空。
則鈍根用于重空(文)
意雲。
約人不定者。
亦如破法淺深。
利根聞重能悟。
鈍則不悟。
然此義唯法可知故不别出。
二義通故言不定也。
四智義
佛有四智。
謂一切智等。
二智義雲。
又四皆攝入二智者。
攝大乘論雲。
一切智一切種智無礙智無功用智。
前二智空有。
次一不從師。
從一無有功用。
即法花經雲。
佛智一切智自然智無師智也。
前二别照空有。
後二通空有也(文)譬喻品疏雲。
一切智者。
謂空智也佛智者。
一切種智。
謂有智也。
一切智或時通于二乘。
如般若三惠品說。
二乘名一切智。
若是一切種智但在于佛。
故以佛名标一切種智也。
自然智者。
總明二種智。
任運能知空有二境。
即是無功用智也。
無師智者。
前之三智并不從師得。
故雲無師智。
此釋意出攝大乘論(雲雲)今撿攝論。
不得如今所引名四智也。
然第十三明法身五自在之中雲。
顯了平等回觀作事智自在。
釋曰。
如來于一切法無有過失。
證知非現前境如對現前。
譬如人憶持熟習文句。
是名顯了智。
從通達真如以來。
于一切衆生得平等。
心由證平等清淨法故是名平等智。
能守三摩提陀羅尼門。
于此法門中。
所欲取法如意無礙。
譬如則主守其庫藏。
取用無礙。
是名回觀智。
能受兜率陀天生。
及般涅槃為立聲聞及下地菩薩無流善根。
能顯如來事。
是名作事。
于此等事皆得如意故名自在。
論曰。
由轉識陰依故釋曰。
識識為識陰。
了别為識體。
故轉識陰依得此自在(雲雲)玄意。
一切智知空平等法。
經亦名如來智。
論為平等智。
第二一切種智照有智也。
經佛稱智。
論為顯了智。
第三無礙智。
釋之次一不從師。
即經無師智耳。
意雲。
若智有滞礙須師導引。
既不假師。
自然得之故名無礙也。
論名作事智。
謂顯如來事故也。
如來事者。
自然得解為他師故。
第無功用智。
經之自然智。
此非無師之自然。
但是無功用之自然也。
論稱回觀智。
起時無礙耳。
論本文為第一者。
今引為第二。
彼第二者今為第一。
彼第三者今引為第四。
彼第四者今引為第三。
故彼次第與今不同。
其名亦異。
但今此所引經四智與論本四智次第合耳。
然經本次第亦異也。
經雲。
求一切智佛智自然智無師智(雲雲)故今所引亦與論文次第不合耳。
又攝論十三雲。
具一切智及一切種智至得一切相自在。
即是恩德○由此自在如意能作一切衆生利益事(雲雲)又第十雲。
如佛所說法相及世間所立法相。
菩薩皆能了達。
即是如量智○善以如理智通達無分别相。
此二智能照了真俗境。
故名善法光明。
此二智果是無功用。
修所得(雲雲)此二文者大同地持三智也。
二智義雲。
次地持論有三智。
一清淨智斷五住惑盡故。
雲清淨即第一義空智也。
二一切智即照有智也。
三無礙智無内用智。
照一切法無複功用故雲無礙智。
初是實智。
後二為權(文)攝論無功用智通空有二智。
地持隻為權智。
故寬狹異耳。
又有三智故。
二智義雲。
攝大乘論有三智。
一加行智。
即進求上他心。
二正體智。
證如之智。
謂實智也。
三後得智。
即寂而動。
謂權智也。
此三智即為次第。
前有進求之智。
次正得實觀。
後從實起用。
地地中皆具三智也(雲雲)攝論十二雲。
前說無分别有三種。
一加行。
二正體。
三後得。
加行無分别自有二種。
一在地前。
二在登地以上若依此二處加行。
所得果是化身。
正體無分别從初地乃至佛果。
皆名至得。
若依正體無分别。
所得果報是應身果報果(雲雲)問。
顯了平等回觀作事四智轉識陰依得之。
然新譯經論雲。
轉八七六五識。
次第得圓鏡平等之四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