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名教抄第十二

首頁
    相似。

    小乘為論。

    苦忍以上名真無漏。

    第二般若但是有漏惠。

    第三雲。

    有漏無漏二種智慧皆是般若。

    第四雲。

    非有漏非無漏。

    不可言說離諸戲論。

    有言。

    四說皆有道理。

    皆出佛口。

    有言。

    最後解者是(略抄)又雲。

    大論雲。

    般若有二種。

    一者有為般若。

    有生有滅。

    二者無為般若。

    無有生滅。

    玄二智義雲。

    無為般若有二種。

    一者以實相境名無為般若。

    所生觀智名有為般若。

    二者以佛果法身名無為般若。

    菩薩因惠名有為般若(雲雲)又有三種。

    實相般若。

    觀照般若。

    文字般若也。

    此三種者即中觀論三字所顯故。

    三論玄雲。

    亦如三種般若。

    中是實相般若。

    觀是觀照般若。

    論是名字般若(文)(論疏第一雲。

    真相觀照文字雲雲) 金剛三昧義(略章本八科外) 略章金剛三昧義雲。

    金剛是譬喻。

    或喻三昧。

    或喻般若。

    或喻法身。

    但金剛是世間之寶體。

    堅用利(雲雲)十地終心名金剛心。

    即名金剛三昧。

    若論斷惑之至。

    以智惠為體。

    然約相應名三昧。

    總顯位分名金剛心。

    玄二智義雲。

    門。

    為但波若斷薩波若亦斷。

     答。

    舊有二師。

    或言金剛心斷。

    或言佛智所斷。

    今明。

    大品雲。

    菩薩無礙道中行。

    佛在解脫道中行。

    無一切暗。

    詳此文意。

    無礙解脫俱有斷不斷義。

    若一念正觀惑不現前。

    即無礙正斷。

    解脫出居累外。

    故解脫不斷。

    故雲。

    佛在解脫道中行。

    無一切闇也。

    若言解脫續于無礙鎮前無惑之處。

    遮未來惑不得續生。

    即有遮斷故亦名斷。

    無礙正斷故。

    得言金剛惑盡。

    未有解脫遮未來惑。

    得雲不盡故。

    盡與不盡二說不違(略抄)義章金剛三昧義第五門。

    有惑無惑。

    廣明此義雲。

    昔來相傳常有二論。

    一說定有(雲雲)又人宣說一向無惑(雲雲)次顯正義。

    金剛心中。

    亦得有惑亦得無惑(乃至)異相無明一切盡。

    故得言無惑。

    自性無明猶未盡。

    故得言有惑○問曰。

    若言金剛無惑何故經說無明佛斷。

    釋言。

    彼說解脫證除不開無礙。

    又以金剛猶有惑故。

    學分所收(乃至)問曰。

    有惑誰之所斷。

    釋言。

    金剛無礙正斷。

    種智心起解脫證除○斷性無明解惑同體。

    而得相斷○一以金剛觀察唯真無妄想故。

    能令自體更不牽後斷。

    其為因牽後之義。

    故名為斷。

    二以金剛緣真力故。

    令後同類不起起前所。

    其為果酬因之義。

    故名為斷(雲雲)今以義章二種無明見玄論意。

    唯論異相不明同體自相無明。

    所以玄雲。

    一念正觀惑不現前。

    又雲。

    未有解脫遮未來惑。

    不言金剛即妄心體。

    然考餘文。

    金剛心是生滅妄心。

    又寶窟雲。

    即指妄想心體以為無明(文)故知亦有金剛心時。

    惑障現前。

    即金剛心無礙正斷。

    佛智解脫若不爾者。

    何故金剛猶是生滅。

    又義章雲。

    無礙道力令後念不生。

    玄雲。

    佛智遮未來。

    即解脫道名為遮斷。

    若言遮者應有功用力厲除。

    何名累外容豫解脫。

    然通此難雲。

    無礙正斷惑不現前者。

    一者闇或不現前。

    二者微細闇惑雖現前。

    然後同類不續。

    亦名不現前。

    然名正斷不名為遮。

    至解脫道佛果起故。

    先所斷惑永不現前義說為遮。

    而非力厲。

    實則遮者。

    正在無礙(更尋) 理内外義 略章八科中别立義目。

    而阏無文。

    淨名玄宗旨門中。

    有理内外門。

    其文雲。

    興皇大師雲。

    今自有二轍義。

    一者理外義。

    二理内義。

    若心行理外故雲理外。

    心行理内故雲理内。

    理内具真俗等一切法。

    理外亦具真俗等一切法。

    考宗問。

    同具一切法。

    雲何有内外異。

    答。

    理内法是因緣義。

    理外一切法非假名義是故為異(乃至)問。

    經論中何處雲理内外具一切法耶。

    答。

    中論明。

    外人具立一切法。

    論主明因緣故有一切法即其事也(雲雲)(然有七重問答。

    可見本文)大意雲。

    有所得義名為理外。

    無所得者悉是理内。

    若約道言。

    即是内道外道也。

    此亦即是得失迷悟之義。

    但是心境義門為異。

    此二亦是二河及夢覺義。

    四論玄義第四卷有夢覺。

    一科四重明義。

    即雲。

    一家相傳立夢覺義。

    又論去來品疏雲。

    一切諸法喻之如夢。

    以有一夕之眠。

    即有一朝之覺。

    既有長夜之寝。

    亦有朗然大覺。

    周施五道喻之如夢。

    正觀達之實無往反稱之為覺(文)若對他家明之。

    理外當彼遍計所執。

    理内當具依他圓成。

    依他即因緣世谛。

    圓成即因緣真谛。

    然彼他家所立。

    未是無所得。

    還堕理外。

    亦是遍計所執(此是大義學者注意) 三解脫門義 三解脫門者。

    亦名三空門亦名三三昧。

    仁王疏上卷雲。

    三空者。

    空無相無作。

    空無二十五有名空解脫門。

    無其十相名無相解脫門。

    于二十五有不作願求名無作解脫。

    亦三三昧亦名三解脫門○三三昧通漏無漏。

    三解脫門一向無漏(雲雲)若就所觀。

    空無相等即是理法。

    今取觀行為三解脫三三昧也。

    百論疏上卷末。

    解無相最上之文。

    廣明三解脫義。

    其文雲。

    問。

    何故說三空門。

     答。

    小乘人雲。

    道理有三谛。

    唯有四。

    開四以為十六觀○攝十六行以為三空。

    大乘明義此無定也○一展轉破病(破有病說空。

    破取空相故說無相。

    于無相中起心造作故說無作)二明中道(空門破有。

    無相門破空。

    此則非空非有中道。

    即名正觀。

    無作亦息能觀之心。

    不緣不觀明義便足)如此等多義。

    又依地持說三門者。

    法
上一頁 章節目錄 下一頁
推薦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