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
次束此三門以為二義。
慈悲為福德。
空觀為智惠。
福惠兼習大道可弘。
謂福惠法師。
是以經雲。
具二莊嚴能問能答。
所定法師具問答者。
弘道之人。
必敷經說論。
經論之中有問有答。
巧申菩薩之難為能問。
妙顯通為能答。
巧申外人之難為能問。
妙顯論主之通為能答。
摧破九十六種外道為能問。
妙顯諸佛如來正法為能答。
又能破三乘異執為能問。
巧顯一乘同歸為能答。
能問能答佛教宣流故名大法師也(雲雲)又名解行法師。
慈悲為行空惠解故。
亦名雄勇法師。
具兼濟之德。
慈悲利他。
空觀自利。
兼除自他老病死之怨故也。
亦名無著法師。
不着生死涅槃故也。
亦名道行法師。
越凡超聖中道行故。
亦名誠谛法師。
住二谛故。
亦名無谛法師。
依四悉檀故。
亦名具足法師。
空惠圓備故。
亦名難壞法師。
安住二法魔不能壞故。
亦名菩薩摩诃薩法師。
具空觀大悲故。
亦名根淨法師。
三業無礙得六根清淨故。
亦名中道法師。
離二邊故。
亦名諸法王法師。
具三觀故。
亦名無礙法師。
卷舒自在故。
二句一句無句無礙等義。
具如文也。
又雲。
問。
何故但舉三喻以勸弘經。
答。
夫諸法人。
必具三事。
一入講堂二着法服三登高座。
外形既爾。
内心亦然。
若無慈悲不入講堂。
不修知忍便無法服。
心若滞有不登高座。
阙此三德安可弘經(雲雲)
次明四安樂行。
花玄次文雲。
次就安樂行品明弘經方法。
經雲。
菩薩摩诃薩安住四法能于後世說法花經○一智惠行。
二離憍慢行。
三無嫉妒。
四慈悲行。
安住四行身心快樂故名安樂行。
智惠行者。
具足二惠觀一切法空如實相。
亦不行不分别。
謂實惠也。
而知諸法從因緣生。
謂方便惠也。
此二惠是菩薩之妙悟。
利人天之明術。
夫欲自行化他。
必須正解故者明二惠離有智惠恐恃解淩他美己惡人。
宜應離之。
是故第二明無憍慢行。
雖不舉我淩他。
猶恐他勝己。
則是弘經之巨患。
傷大士之本懷。
是故第三明離嫉妒行。
初具二惠為明解。
次無兩過為高行。
行解内成故。
慈悲外被。
是故第四辨慈悲行。
備此四行。
則德無不立化無不隆。
欲弘大法具應習之問。
前明三德後辨四行。
末世鈍根雲何能習。
答。
從初發意必須漸學。
若乖此行便非法師(雲雲)言三德四行者。
依功所成名之為德。
随意所作稱曰行也。
三法四模雖俱行德。
互舉一偏以顯三四耳。
次文雲。
正觀論雲。
離空欲問問不成問。
離空欲答答不成答。
有所問答悉須依空。
況求離苦寂滅相者○又佛藏經中廣彰其失。
今略示一文以為人鑒針。
彼雲。
若以刀輪害閻浮提衆生其失猶小。
若以有所得說大乘者。
罪過于此矣○斷閻浮提人命者。
即有二義。
一者但殺肉身。
二者所害猶小。
若有所得說法者。
一害諸佛法身。
二遍毀正教所以然者。
生死肉身。
以愛生為本。
諸佛法身從無住而生。
是故殺生過輕。
而說有所得罪重也○非一經意。
然而衆教皆爾。
如涅槃雲。
有所得者是魔眷屬○又像法決疑經雲。
我滅度後。
諸惡比丘。
如文存義。
作決定執破滅我法。
是人名為三世佛怨。
又涅槃辨诤論雲。
若人于中生疑心者。
猶能摧壞無量煩惱。
若決定解是名執着。
如是執着能斷善根故。
弘法之人。
宜虛其心。
實其照矣(文)安樂行品疏雲。
釋四行名不同。
今依竺等道生及注法花經辨四行者。
一畢竟空行。
二無憍慢行。
三離嫉妒行。
四慈悲行(雲雲)又雲。
第六同異門者。
法師品末明于三車○與今四行義不同者。
上文前明有行次辨于空。
所以然者○夫為法師則為物說法宜前運慈悲○故從有人空。
此品正為惡世弘經名受苦惱心生退沒故。
前明入畢竟空。
則不見身心自他俱淨便得安樂故初明空行(雲雲)花玄雲。
盛開三軌以空為高座。
廣明四模以空為安樂(雲雲)義疏解如來室雲。
此誡菩薩莫為名聞勢力徒衆。
但起慈悲心為物說法也(雲雲)又解淨名經畢竟空為舍雲。
彼明畢竟空至虛無異。
然庇非法風留故。
喻之如舍。
今明重玄惔怕可以栖卧于神故。
自之為坐也(雲雲)
五明處義
寶窟中卷雲○是五明論。
此是明智人之所造。
又學此論者。
亦能生人明惠故稱五明。
五明論者。
謂内論·因明論·聲明·醫方論·工巧論。
故稱五也。
此五并須賓主論量故稱為論。
但前之四種假文處多。
說之為論第五一門。
随事随事習之宜稱工巧故。
文雲。
一切論一切工巧。
此五是生明智處。
故言明處。
義通真俗故。
地持雲。
于五明處具足一切聞思假則知通二谛也。
如地持具釋(雲雲)仁王受持品疏釋四無畏之下雲。
内道論者。
佛十二部經。
外道論者。
四韋陀也藥方者。
本草君臣相吏制也。
工巧善能斷城隍市肆等也。
咒術者善解方術也(文)此文咒術當明論也。
即此應是五明論也。
此中因明論者。
如龍樹菩薩所造方便心論。
此論一卷。
複魏吉迦夜共昙曜等于洛陽譯。
論文雲。
如此八種深妙論法。
我當略說。
為開諸